中小企业|中国市场的结构性 SaaS 机会( 二 )


中国市场是哑铃形,中等规模企业很少,国企、政府机构是产品营收的主要来源,中等企业缺失,但存在巨大规模的小微企业。
以钉钉为首的通用性企业软件在过去 5 年中攻城略地,将大量传统行业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信息化。企业最常用的、通用的能力,已经由钉钉、企微等入口工具内化,但与此同时也孕育出了更深一步优化效能的土壤。
不妨进行一个大胆的假设:在中国经济进行深化改革,追求发展质量的过程中,杠铃会逐渐变得更像纺锤。能够帮助各行业完成此类形态变化的产品和工具,会随这一大趋势走出漂亮的增长,这是历史机遇。
三、后发优势我不止一次地观察到,在同一赛道中,中国的软件增长速度要比美国要更快。美国的业务发展更早,流程更标准,但在进行方向性探索的时候,更难找到行之有效的 Product Market Fit。卖给谁、如何收钱、如何调整团队以配合市场节奏,这些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摸索的阶段普遍会花费 3-5 年时间。
而相对而言,中国作为后来者,摸黑创新的成分会更少。国际对标产品的存在,让我们在进行产品规划的时候,有明确的、相对成熟的对标产品可以参考。
中国很多云厂商,包括一些大厂,都仍然在学习国际的产品形态,并在国内复制粘贴。这种不加调整地挪用,必然会水土不服。但毕竟如果一条赛道在海外已经成熟,已有清晰明确的商业化模型,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人才,都会更快能够聚拢倾斜,加速市场和产业的发展。只要能够充分理解市场的差异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能够利用好后发优势,并更快达成目标的。
源头性创新非常诱人,但蓝海市场的探索成本太高。中国可以直接学习欧美厂商探索出的最佳实践进行参考,少走很多弯路。
随着资本的规范化、中国的人才配套发展、企业管理正规化,创新的风险也会逐步降低。后发优势会让我们更快速跟上大部队的步伐,但此类惯性也会阻碍真正创新的产生。社会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用最少的功夫、解决最大的问题,即是 SaaS 现阶段的经营哲学。
四、总结中国商业体系中的问题,和其他社会遇到的问题差异并不大。存在明显差异的是发展阶段和方式的不同。一种既有发展路线的劣势,就是另一种新路线的优势。有志于本土耕耘的领导者们,不可不察。
作者:老麦,十年耕耘 ToB 市场,经历创业并购,2B 商业化产品专家
本文由 @老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中小企业|中国市场的结构性 SaaS 机会】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