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谁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赫鲁晓夫不够格,男性的断代才是根源( 二 )


可强悍的拿破仑依旧在无穷无尽的反法同盟联军面前败了 。
1814年,俄、奥、普三国联军逼近巴黎城 。
看着困顿中的国王,巴黎理工大学的无数年轻学子纷纷要求参战 。
学生们的热情,让拿破仑看在眼里,但拿破仑却拒绝了学生们的请战,并说了一句名言:我不愿为取金蛋杀掉我的老母鸡!
这句话后来被铭刻在巴黎理工学校梯形教室的天花板正中心,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法国学子们奋发图强 。
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拿破仑不希望法国未来的英才们,成为帝国战争的炮灰,他们应该成为学者而不是武士,成为科学家而不是将军 。
赫鲁晓夫|谁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赫鲁晓夫不够格,男性的断代才是根源
文章图片

(拿破仑)
随后,老近卫军们,跟随自己的国王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
长远利益高于眼前利益,这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睿智,也是法国最后一个男人拿破仑的担当 。
后续一战的时候,法国人没完全明白这话什么意思,他们奋战到底,成了战胜国,却悲催地发现,财富成了美国人的,地盘成了英国人的,法国获得的除了破产的德国虚无缥缈的战争赔偿之外,只有德意志人刻骨的仇恨 。
于是,二战后的法国,将拿破仑的话语发扬光大,战争开打没多久就干脆的投降了 。
他们输掉了战争,输掉了荣耀,输掉了巴黎,输掉了女人,可他们赢得了胜利,赢得了审判被占领区法国妇女的权利,赢得了后续的大国地位,甚至拥有了和最强美国叫板的底气 。当然,这叫板的底气,源自那个高瘦的法国男人 。
赫鲁晓夫|谁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赫鲁晓夫不够格,男性的断代才是根源
文章图片

(戴高乐)
五:英国的无奈和美国的得意 。
那个高瘦的法国男人,让法国恢复了一点高卢鸡本色!
相较于高瘦的盟友,胖胖的丘吉尔无疑更为纠结 。
1945年的四巨头会谈,美国成了赚钱最多的主,苏联成了吞地最多的主,就连隔壁后勤大队长都拿到了无数美元 。
唯有自己带领的日不落帝国,人还在,钱没了,地还在,心没了 。
看似风光的四巨头背后,是美苏的起舞,还有落魄的英国人,心中长久的不甘心 。
这不甘心,在后续接连上演!
不甘的英国人丘吉尔,鼓噪起了铁幕,却被美国人忽悠得死死的 。
营造共同敌人的做派没有成功,反而渐渐被美国边缘化 。
英国虽然没有失去一代人,却失去了一个时代 。
在英国落寞的时代背后,是美国旭日东升 。
他们战争损失不大,战争红利不少,成了最大的赢家,也成了下一个时代的左右者 。
赫鲁晓夫|谁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赫鲁晓夫不够格,男性的断代才是根源
文章图片

(丘吉尔和铁幕演说)
尾声:
一代人能改变什么?
苏联因为失去的一代人,在传承交接棒的时候,掉了链子成了过去 。
德国因为失去的一代人,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失去了锐气和勇气,掉了队 。
反观苏联和德国,我们中国的那一代人,则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勇气和魄力,在历史关键时刻,跟纠集了所有盟友的美国人,在东北亚狠狠打看一场 。
美国人让中国人见识到了工业体系的力量,中国人让美国人见识到了轻步兵巅峰的实力 。
两方人互相打量之后,学会了一个道理,尊重红线是基本常识 。
然后,这对于红线的尊重持续了70多年,从朝鲜半岛到中南半岛,美国人都没有敢于越雷池一步 。
回到苏联那代人,再看苏联的昨日今生!
1945年胜利那一刻的苏联,因为一代人的牺牲,早已为40年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