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销售易打破中美CRM的“十年之差”( 二 )


即在新的数字化浪潮之中,CRM正在成为企业智能转型的“首要命题”,即相较于企业内部的ERP,CRM更是已经成为企业能够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
这种信号已经被披露出来,率先站出来的是SCRM赛道。对其的一个侧写是,SCRM更可以理解为是在CRM的基础上加入“S(社交)”的元素,通过社交平台的加持来完成CRM整个过程的落地。
b端|销售易打破中美CRM的“十年之差”
文章插图
在本次销售易传递的信号之外,过去的几个月内,探马SCRM、微盛、卫瓴科技、EC等一众SCRM厂商均完成了大额融资。“现在很多人都称SCRM是当红炸子鸡。”一位关注SaaS行业的人表示。
“获客的线索,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社交中,这点是避不开的。”史彦泽表示。一个细节是,销售易早期1.0版本就是通过邮箱来完成对用户线索的收集和承接,“其实最开始我们就是想通过社交来做CRM,但当时的互联网环境不成熟。”
诚然如此。能够明确感知到的是,随着国内企业对“以用户为中心”认知的建立以及基于成熟的社交平台的SCRM风口的推动,在多年蓄水期之后,CRM行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爆发。
二、“TO B”or “TO C”?
但在机遇之中,另外一个同样需要解答的问题是:CRM服务商到底是要服务B端,还是C端?或者说,CRM企业的发展重心在哪?
以本次销售易发布的三款面向B2C侧的产品为例,如果说在此之前销售易面向的是B端企业,那么如今C端是其新战场。“销售易本身就具备连接基因,这次做B2B2C也是业务的自然延展。”史彦泽表示。
如果从PaaS层出发,这个回答自然是恰当的。即企业本身只要具备了成熟的服务能力,面向B端和C端的产品仅是基于PaaS层的重新排列组合。
但如果从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来说,B端和C端代表着两套完全不同的服务模式和交付团队,甚至是企业文化。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不少企业都在尝试进行两者的切换。即使庞大如腾讯、阿里、华为,在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不短的“阵痛期”。
销售易更是如此。不妨把视角再对准销售易本次发布的三款产品,即易店、易客、电商云。可以看到,这三款产品分别对应着消费企业建立自身线上阵地的三个环节,即商家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界面、面向用户的全流程跟踪私域工具以及商家的线上私域阵地。
可以说,对于一个消费企业而言,基于易店、易客、电商云的串联打通,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专属于自身、智能化、一体化的私域操作系统。
在产品界面之上,史彦泽和团队做的更重的一件事是打磨解决方案。以汽车行业为例,在今年7月,销售易就与建发汽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销售易将帮助建发汽车建立自身的私域属性,构建以整车业务为抓手,囊括金融、保险、精品、二手车等“以车主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运营闭环。
【 b端|销售易打破中美CRM的“十年之差”】如上文所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在正式推出本次SCRM新品和宣布面向B2C的业务延展的背后,史彦泽和销售易已经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期”。
从本质来看,TO C和TO B尽管都是连接企业背后的用户,但从服务模式和产品逻辑来看,两者路径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也就意味着产业服务商们需要在既有的B端产品框架之外,再次重新建立面向C端的服务和产品模式。
“现在销售易内部这两块是分开的,目前TO C业务与TO B业务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占有一定比例。”史彦泽告诉新摘商业评论。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史彦泽主要的精力就是完成对团队文化和架构的调整。“这件事很难。从思维和工作模式上来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本身就需要时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