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岫|92岁长津湖战地记者张崇岫:强大的精神是取胜的关键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10月10日电 (张俊储玮玮)“将军一声呼,战士忘了苦 。一人一土豆,追到海尽头 。”92岁的战地采访人员张崇岫回忆起71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
文章图片
张崇岫拍摄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长津湖胜利会师照片 。张俊 摄
电影《长津湖》正在热映,而张崇岫老人就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 。采访人员日前来到张崇岫在合肥的家中,他一边翻开摄影图集,一边向采访人员讲述镜头背后的故事 。
文章图片
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照片背后的故事 。张俊 摄
张崇岫1929年出生于当时的安徽巢县,13岁加入新四军,担任战士和文化教员,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1月12日,张崇岫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长进入朝鲜,在此后3年时间内,用镜头拍下了2000多张珍贵的照片 。
文章图片
【张崇岫|92岁长津湖战地记者张崇岫:强大的精神是取胜的关键】张崇岫讲述长津湖战役照片背后的故事 。张俊 摄
说起长津湖战役,张崇岫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庄严崇敬 。张崇岫回忆,部队刚入朝鲜时已是冬季,战士们第一次遇到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 。“当时有个战士在参加完战斗后,把鞋脱了准备洗洗脚,结果脚上的皮肤就像熟地瓜剥皮一样脱落,班长让他到后方的医院去,他就是不愿意走 。”张崇岫回忆道 。
在张崇岫拍摄的长津湖战役照片中,有战士们在半米深的雪地中行军,也有战士们向山顶冲锋,还有战士们匍匐雪地伏击敌人 。张崇岫说,当时子弹就在身边飞过,炮弹就在周围爆炸,但没有一个战士退缩害怕,强大的精神是取胜的关键 。
“当时由于道路和车辆遭敌人毁坏,部队半个月无粮食补给,战士们只得每天靠一颗冻土豆充饥 。冻土豆就装在腰间,慢慢把它捂化了再吃 。”张崇岫告诉采访人员,当时志愿军在长津湖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方面是紧缺重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就是饥饿和严寒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靠人的勇敢 。”
张崇岫还拍下了许多敌我双方零距离战斗的照片,其中包括敌人从装甲车上爬下来投降、志愿军战士冲上公路追赶逃敌、志愿军击毁敌人坦克等珍贵照片,而“胜利会师”则是他最满意的一张 。当时张崇岫独自一人,徒步四五十公里,走了七八个小时追上先头部队,最终在朝鲜咸兴港记录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胜利会师的“经典一幕” 。
谈到自己的这段经历,张崇岫表示,搞摄影一定要胆子大,要提前构思准备,因为当时胶卷非常珍贵,拍一张就要成功一张 。即使战场上枪林弹雨,即使敌人就在眼前,作为战地采访人员,也要往前冲,拍到这些画面 。
战争也给张崇岫的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痕迹,他的手掌被子弹贯穿过,腿上也有一块块伤疤,但他却很少跟别人提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因为他觉得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当时如果不是他,也会有别人拍下这些照片 。
“现在人生活好了,但不能把这个事情忘记了 。”张崇岫表示,如今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老一辈人的牺牲和奋斗,希望人们能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 。(完)
推荐阅读
- met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元气森林回应淘宝店铺运营事故;长津湖之水门桥官宣|Do早报
- 长津湖|优秀的战争电影,是让历史的细节重新闪耀
- 长津湖|长津湖:九兵团15万人却只领到5万棉衣,宋时轮秘书晚年揭示真相
- 长津湖|电影《长津湖》结尾阻止对美国将领开枪,到底表达了什么?
- 美军|长津湖之战,26军晚点致美军脱围逃跑,军长张仁初:我负主要责任
- 长津湖|《长津湖》,我在看
- 长津湖|长津湖战役中,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后来还成为军委副主席
- 长津湖|一个好政委有多重要?零下四十度的长津湖,这个师只冻伤400余人
- 长津湖|在《长津湖》里,美军向冰雕连敬礼,这个情节真实存在吗?
- 长津湖|长津湖战役中,第89师冻伤最少,老战士称:主要是师长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