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导语: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汉字真的是充满了魅力,一笔一划书写人生,方正的文字彰显着民族的气节,这是智慧的结晶,每个汉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规定的笔画就像是人生的准则一样,不能逾越,多一笔或者少一笔都会让意思发生巨大的变化 。
匈奴|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文章图片

没想到的是,让群臣都束手无策的“战书”,被一个小吏破解了!这人名叫何塘,是名修撰官,他解释道:这“天”乃为汉廷是“天朝”;而“心”指的是汉朝统治的领地;而“米”则是当今皇上;这“天心取米”的含义十分明显,他们想要消灭汉廷,取代汉武帝的意思 。
匈奴|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文章图片

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想要对匈奴出兵,但是在这之前他们要回一封战书,不然有失风范,何塘听后表示这事情简单,只需要将这几个字各添上一笔,就能原封不动地送回去!他在“天”上加了一“竖”变成了“未”;在“心”上加了一“丿”,变成“必”;在“取”上加了一个“乛”,最后演变成“敢”(这里有一个漏洞,这个字其实是添加了两笔);在“米”上添加了一“横”,最终演变成“来”,整体变成了“未必敢来”,这是对匈奴的蔑视 。
匈奴|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文章图片

汉武帝龙颜大悦,好好赏赐了何塘一番,并将战书送回,而匈奴收到这封战书,看到汉廷如此强硬,感觉他们肯定有所依仗,最终放弃了这场战争 。
故事的漏洞和背后隐藏的东西
故事很好听,但想必大家已经听出了这个故事中的漏洞,先不说何塘的出现有些过去突兀,就光从汉朝使用的文字是小篆而不是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就能证明这个故事是假的 。
文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开始的甲骨文演变成现在的汉字,这中间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打磨而形成的 。那为何会有这个传说?而这个传说的出现,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近代文字改革出现在上世纪1956年,这个故事必然是出现在这之后,并且在到西汉时期“天心取米”应该是这个样子:
匈奴|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文章图片

而“未必敢来”则为:
匈奴|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文章图片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点就能改变的,这从侧面也能证明这个故事很不靠谱 。
在老唐看来,这种故事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提起人们对文字的兴趣,以及让人们认识到书写文字要保持正确的重要性 。
我们都清楚,在古代不管是在哪个国家,知识都是一种“奢侈品”,这些知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普通人想要获取知识真的是太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古代才出现了凿壁借光等词语,可能有些人感觉“凿壁借光”等词语不过是骗人的东西,甚至有些人还专门做过实验来批判古人“作秀” 。
匈奴|匈奴挑衅汉朝,写下四字战书,汉朝小吏每字添一笔,将其吓退
文章图片

但是只有真正了解过那个时代,我们才清楚,寒门难出贵子的真意,这或许并不是一场作秀 。
故事出现的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飞速前进,所有人都认识到了一个问题:人才太少了!
西方的文艺复兴的出现,让西方的科技领先东方一大截,知识体系的改变,让世界重心偏移,但这只是暂时的,如果只是满足于现状,西方的地位将不保,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地位下滑,而想要保持住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大量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西方知道这个道理,而我们作为曾经被迫害的人更能懂得这样的道理,为了改变人才储备太少的情况,中国展开了一场文字变革以及扫盲运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