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标准|闯过八关,做一份出色的数据分析报告
编辑导语:无论是运营还是产品经理们面对数据分析报告的时候,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下手。该怎么将资金所做的“好”直接地表达欲呈现出来,让他人明白?作者分享了完成一份数据分析报告需要闯过的八关,我们一起来看看。
文章插图
- 为什么运营要亲自写数据分析报告?
- 为什么产品经理抓着数据报告改来改去?
第一关:有个标准!在数据分析中,一个基本原则是:数字本身不表明好坏,数字+标准才表明好坏。举个简单的例子:运营开展一个拉新活动,通过活动页面注册了10000个用户。
这个10000用户并不能说明好坏,只有说:我们计划通过页面注册5000个,实际注册10000个,才能说明好坏。
这一步看似简单,可已经能难倒很多人了。比如:
- 运营做活动,提升哪个指标,从多少提升到多少,自己说不清楚,一张嘴就是:“反正就是提升呀,我看别人都这么做。”
- 产品做改版,改进方向、改进程度、影响指标通通不清楚,张嘴就是“老板让这么改,我就这么改咯。”
第二关:标准得事前定听起来很搞笑,标准不都是事前定的吗?现实很残忍:相当多的人,事先不定目标,事后跑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计算出最科学的,最合理的,最权威的,自然增长是多少,剩下的不就是我带来的了……”
然后你会发现,他们心目中最科学的,最合理的,最权威的自然增长率永远是负数,这样无论如何都能证明他们的工作成效显著,力挽狂澜。
第三关:标准事后不能改听起来又很搞笑,标准改来改去还叫标准吗?现实又是很残忍的,相当多的人看到考核指标不涨,第一件想起来的事就是改标准,还美其名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出标准定高了多少,给一个最科学的,最合理的,最权威的修正值……”
对这种情况就一个字回复:呸!
第四关:标准是可量化的这个问题相对小众,因为大部分销售/运营/产品的指标都是可量化的。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喜欢浑水摸鱼的人,在2021年了,还把满意度/体验指数/NPS/ROS这些上世纪90年代的古董搬出来糊弄人。
这些基于外部的、调研的、小样本抽样的结果,根本无法解释某个活动/产品/功能对内部指标的影响。
因此碰到这种人,直接不予理会,要求其关联到一个可以采集完整数据的内部指标。
第五关:标准要分级别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原则上,通过业务行动,直接促成的结果,才能算结果。和业务行动没有关联的就不能算。
【 考核标准|闯过八关,做一份出色的数据分析报告】比如:
- 拉新活动,要考核的结果,应该是从活动页面的注册人数。
- 促销活动,要考核的结果,应该是促销商品的销售情况。
- 产品改版,要考核的结果,应该是哪个页面/流程改了,就考核这一个页面/流程。
特别是在,这些人负责的活动/页面表现平平的时候,就尤其喜欢拿大盘上涨来说事。更讨厌的是,这些人在吹完牛逼以后会加一句:“请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分析出来,到底DAU涨了100万,有几万是我这个页面涨的……”
推荐阅读
- 浙江大学|IEEE正式推行首个隐私保护机器学习国际标准 蚂蚁集团参与制定
- 检测规范|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安全检测规范》金融行业标准
- 静力测试|3C类产品被亚马逊要求提供UL标准检测报告
- 中国首个互联网货运安全运营标准发布
- 缺点|客服外包公司对客服的考核标准
- 宜人贷借款|宜信小贷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报,增资至15亿仍未达跨省经营标准
- 国家标准|“带货一哥”也翻车了?消保委点名李佳琦等多位头部主播,并约谈五大平台
- 上市|腾讯、搜狗退出知乎股东 知乎:是上市后的标准操作
- 京东集团|腾讯、搜狗退出知乎股东 知乎:是上市后的标准操作
- 创新工场|知乎回应“腾讯搜狗退出知乎股东”:是上市后的标准操作,重要股东及其持股比例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