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标准|闯过八关,做一份出色的数据分析报告( 二 )


有没有一个活动,一次改版带动大盘的情况?有!就是类似双十一,这种全公司全力以赴的大活动,和全新改版这种大改版。普通的小型活动、局部改版根本扯不上什么“带动大盘”“交叉因素”“深远影响”。
因此考核标准要分级别。建议:

  • 公司级大型活动,才会重点盯大盘
  • 部门级,针对全体人的小型活动,关注活动自身小目标
  • 部门级,针对部分人的精准活动,直接上参照组,做ABtest
这是解决事后扯皮的终极策略。
注意:闯过了前五关,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有节操的考核标准,只要有个考核标准,那么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很好”的结论,开头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80%。
但是这个结论,仍然可能被人推翻,他们会说:“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其实结果没那么好!”想要顶住这种攻击,还得再过三关。
第六关:结果要稳定所谓稳定,指的是考核结果要稳定地表现为“好”。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一个促活的活动,理论上,最好的结果是下图1所示,上线后,活跃率稳定的高。下图2、3、4,都是所谓的“不稳定”场景。
考核标准|闯过八关,做一份出色的数据分析报告
文章插图
不然的话,人们很容易攻击:
  • 这不是做的好,而是运气好
  • 这不是做的好,是自然波动
  • 这不是做的好,是昙花一现
  • 这不是做的好,水涨船高而已
需注意的是,这种指标稳定,主要靠的是业务干出来的!遇到不稳定情况,不去思考业务上怎么补救,光让数据分析:“你再深入分析分析”,可是稳定不了指标的哦。
第七关:结果要对得起投入
  • 有可能考核标准没有面面俱到,没涉及成本。
  • 有可能业务行动是尝鲜性质,没有考虑成本。
  • 有可能短期内并不缺钱,没有在意成本。
但人们总会在某个时间点,想起来还有成本,还有投入产出。这时候就会:翻旧账,把之前“做得好”的结论推翻。
  • 这不是做得好,这就是烧钱打激素。
  • 这不是做得好,这就是花钱买虚假繁荣。
  • 这不是做得好,明明有更低成本法子可以用。
当人们翻旧账的时候,想再反抗已经来不及来了。所以应对此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先不要抱侥幸心理,想着拆东墙补西墙,砸点钱把指标拉起来完事。而是真正站在解决问题角度,设计一些能逐步改进,能通过迭代提升效率的办法。
第八关:结果要对得起大盘如果自己单点活动做得很好,但是大盘指标一直在下滑,到底算不算好?客观地讲,应该是算好的。但是越是高层领导,越不关心细节,越关心大盘走势。
所以你很难杜绝高管们这么思考:
  • 大盘跌,这个小活动却在涨,说明它方向错了
  • 大盘跌,这个小活动却在涨,是不是它带歪了整体节奏
  • 大盘跌,这个小活动却在涨,是不是它分流了别人的效益
这是对效果考核的终极挑战了。因为本质上,这个问题问的是:到底做哪些策略组合,才能对大盘有用。策略组合里的几个子策略,会不会相互干扰。单纯站在一个项目的角度,很难扯清楚这些关联,只能交给诸如战略发展部这样的统筹部门,才能纵观全局说清楚。
九、小结从本质上看,说“做得好”很难,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