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内部复盘:谈谈对SaaS、2C、2B 模式从0到1产品策略思考(一)( 二 )
与平台利益的冲突,比如,我们产品发展策略是后边慢慢会转到公司维度,对公司进行宣传,即对公司信息的唯一性。前期个人用户会有一些个性化的公司介绍等需求,这时候和我们的产品策略有冲突,会影响整个产品的数据架构,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有所取舍。
总之,在B端产品设计中,会有多方的利益叠加和冲突,我们做产品时应该有所考虑,不能只考虑其中一方。
非个人交易场景下的个人操作行为和个人操作习惯之间的链接。
既然是个人行为就会暴露一些人的“缺点”惯性,我们在日常中也会使用很多的APP,其中很多产品设计比较具有引导性,因为是生活场景下,人会比较放松,也会有意识无意识的被进行引导。
返回到我们的办公场景中,大部分使用习惯是被用户放在潜意识中的,故我们做产品设计时,也可以借鉴C的一些设计手法,或者运营活动来进行吸引用户点击和操作,虽然说在非个人交易场景下用户会更加的理性,但有些时候惯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3. “时尚”是驱动力产品从0到1,想要产生病毒的扩散效果,在众多老牌的竞品中获胜,不是单纯的“功能”吸引,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是把“时尚”当做驱动力。
那所说的“时尚”是怎么个定义呢?
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是UI上的时尚,其实重点的是在“差异化”,你和竞品之间的差异化(如何进行竞品分析这个我们后边提到竞品分析时候会细聊),简单讲就是当你的目标用户在用你的产品解决他们工作上问题时候,跟其他竞品不一样,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具体在哪里去找差异,还需要看具体公司的具体业务了。
总之要形成差异感很重要,可能对我们产品的生死有很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发现“即刻”旗下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橙”,就好奇的去看看能设计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因为本人对即刻的产品团队还是感觉不错的),果然注册页面及登陆页面交互还是很新颖的,应该费了前端不少力气(哈哈)。
但是进去之后,还是先实名然后左滑右滑,这就让我顿时失去了使用的动力,我会默认觉得你这个是新产品,同样的功能我为啥不用隔壁家的对吧,我就失去体验的冲动了,无论他细节做的多么流畅。
说回来,有了“差异感”,我们怎么把他做成“时尚”呢?
这里我也思考了很多,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在产品中加入社区和配套弱社交的元素。
社交是最容易形成网络效应,指数型裂变的形式,把目标用户群先形成社区,在社区中加入弱社交的元素,这样就会形成别人都在使用这个产品帮助工作,我在圈内没用使用这个产品就会变得落伍的感觉。类似于别人都在用抖音,我没用,像是跟不上时代的感觉。
推荐阅读
- 元宇宙成了苹果内部的“伏地魔”?
- S阿里内部上线财务报税SaaS产品翱咔
- 快递员|刘强东凌晨发内部信京东物流去年亏28亿,有些快递员月薪8万
- 复盘|「华楠直播间|2021大复盘」罚款、拆墙、叫停,反垄断大年,哪个巨头最疼?
- 华楠|「华楠直播间|2021大复盘」文娱“缺”,到底“缺”什么?
- ding|阿里内部,一场关于钉钉产品的大讨论
- 出海|复盘2021年国内手游出海:大厂“吃饱”,中小厂商顺势“带跑”
- 内容创作|谈谈我的内容创作之路:从起点到征程
- l消息称 LastPass 被骇,官方称疑似内部错误导致误发警告
- 蚂蚁金服|输掉官司后,相互宝关停"跑路"!内部人士给了我们很多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