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商场超市专卖店们,不敢再用“人脸方案”了( 三 )



虽然这位工程师并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但他提到了目前很多超大型商场(譬如大悦城那种综合商城)有一个不考虑镜头可监控范围的极大商业诉求:

“基本(我们)摄像头可以覆盖20个人。很多大型商场,他们其实不会考虑自己每个商铺内部店面的情况(后者可能也不愿意),而是更关心进入商场客流量的走向,以便灵活制定租金。”

譬如,镜头通常会架设在某个商场大门上方,或者是门店外的某个固定位置来确认通过的人数,而只要你走过那种大型商场细长的侧门,以及长条型的走廊,就会明白这个任务并不需要较大的探测空间。
张宇|商场超市专卖店们,不敢再用“人脸方案”了
文章插图
很多综合商场每层的走廊,都是一个细长的大圆圈

“这也算是‘智能定租’。顾客更喜欢走哪个门,通往哪家店,哪个店面引流更多,那么是否应该适当调整租金呢?毕竟大家都要赚钱。”

譬如,像星巴克、麦当劳等很多连锁热门饮品与快餐品牌,就是可以引流的重要商户。在人流量达到多少时,商场可能会根据引流情况适当调低租金。

张宇|商场超市专卖店们,不敢再用“人脸方案”了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我们熟悉的商超便利店,其实在疫情背景下,“药房”这类刚需性强且消费目的单一的零售品类,既有购买这类营销方案的“底气”,也是技术公司更为青睐的客户。

“药店从来都不是靠卖药赚钱,而是保健营养品等等。而大药房场景的优越性,便在于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性极强,基本不会空着手离开。所以药店的品类摆放就极为讲究。”

按照一些人的日常习惯,以往去药房买药,除了不喜欢店员极力推荐,其实也会有意识避开一些保健营养品柜台。

但是,现在一些智能数字化零售方案,便着眼于给药店通过摄像头数据分析来“规划”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品类摆放。

他举了个例子:通过摄像头收集用户到店的轨迹和行为数据,判断出跌打损伤药应该放在某个相对显眼的位置,在旁边搭配提升免疫力和骨骼健壮的营养品,提高“顺便捎一瓶”的概率。

张宇|商场超市专卖店们,不敢再用“人脸方案”了
文章插图
父母很喜欢在药房买维生素…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我们仅是通过技术公司了解到当下这股零售数字营销方案的趋势,并没有从商家一方得到任何真实效果反馈。
所以,我们也无从判断,像体态识别这类看起来仍然很新的技术,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商业预期(很担心这是否也是一个噱头)。

但是,从技术角度考虑,英特尔的张宇博士分享的一个“不再从人身上下手”的产业趋势,值得我们思考:

以往很多方案其实都跟“企业管理”有关。譬如几年前很多人工智能公司的“智能工厂”项目,并不是优化生产线,而是出售人脸识别闸机,或让工厂安装人脸识别打卡系统以更好地管理工人;

此外,还有智慧工地、智慧医院,其实都或多或少都跟“对人的管理”相关。

而所有产业都有的“减少成本,增加收入”的需求,经过了如此长时间的验证,已经证明,并不能从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的技术本身来获得。

而在舆论、品牌形象以及法律压力的多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其实在慢慢减少“在人身上寻找更多可能性”的想法,而是去找一些“能解决真正存在的业务流程效率问题”的角度,哪怕效果并不突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