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家|中国卖家“硬刚”亚马逊,能告赢吗?( 二 )


正因如此,亚马逊的本次封禁,堪称中国跨境电商领域的“灭顶之灾”。无论业务规模大小,一律都在亚马逊的清算范围之内,一旦被亚马逊“猎杀”,相当于直接被判处“死刑”,多数卖家不是已经破产就是正在走向破产的边缘。
亚马逊封禁的不止是店铺与品牌名,商家的资金会一起被冻结,且暂无明确的解封日期。这相当于直接断了卖家们的现金流,很多依靠账期杠杆运营的卖家们,被亚马逊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一篇6月发布的公开报道曾统计,近一个月被扣资金规模约在200亿-300亿元,预估涉及所有卖家资金或超千亿。于是,收回被亚马逊扣留的资金,成为卖家们在起诉中最核心的诉求。
整顿力度为何如此猛烈?封禁核心原因指向刷单,即卖家通过免费赠送产品、在包裹内塞小卡片返现等操作为产品增加好评。
这种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司空见惯的操作,是亚马逊严厉打击的重点行为。
为尽力保障用户接触信息的真实性,亚马逊严禁滥用评论,这一原则已成为平台一项重要的规章制度,在与卖家签订协议时就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
禁止虚假评论的监管,亚马逊一直在做,封店也有前例。只不过,此前的力度并未有如此大,监管的范围大多是中小卖家,集中于某一品类,被封后申诉数日就能获得解封。这些损失在卖家们的可承受范围内,于是他们长期与平台玩着猫鼠游戏,刷单行为屡禁不止。
本次封禁,或许是亚马逊下定决心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次集中肃清。毕竟因刷单事件,亚马逊已经引来了不少外部争议与麻烦。
早在2019年7月,有英国消费者权益组织调查到,亚马逊存在数千条虚假五星评论。据估计,每年被虚假评论误导的消费额超过230亿欧元。
《每日邮报》曾报道,亚马逊水军背后已形成产业链,每条评论高达13欧元(约合人民币100元)。《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明确指出,采访人员收到的订单包裹内附带了一张35美元的返现小卡片,该品牌就是泽宝旗下的RAVPower产品。
引起大家警觉的也许来源于国外机构的一项调查数据。据外媒报道,Safety Detectives计算机安全小组在一个开放的ElasticSearch服务器里发现了大量刷单店铺和刷手账号的信息,包括身份、聊天、邮箱地址、亚马逊账户信息等多达1312万条记录,涉及的人数高达20万。
这项数据毫无保留地曝光了亚马逊平台阴影之下的灰色产业链,封禁刷单商家不再是亚马逊自己的事情,已然成为外界监督的重点事件。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不断督促亚马逊打击有虚假评论嫌疑的卖家。
除了外界的压力,为了保证平台生态的健康,亚马逊也需要一次大整顿。
国盛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亚马逊平台的经营理念极其重视产品、品牌,流量分配向核心单品倾斜。亚马逊运营的宗旨是通过优质单品与完善的服务增强用户粘性,以此吸引第三方商家开店合作、降低成本及供货价格,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以吸引更多流量入驻。
国内电商平台中通过店铺与品牌知名度带动单品销售的路子在亚马逊上行不通,亚马逊的算法逻辑是淡化店铺与品牌,着重突出反馈更好的产品。在其对商品的推荐排序中,核心指标便是商品的历史评价、流量转化率与用户留存率。
刷单行为无疑成为亚马逊平台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破坏者,当平台充斥大量虚假评论时,用户的购买体验必然会下降,亚马逊对用户与商家的吸引力也会减弱。
亚马逊盈利的核心渠道为抽拥与物流服务费。据国盛证券调研,亚马逊佣金平均扣点率为15%,物流费用约10%-15%。不断缩减的用户与商家流量池显然会危及到亚马逊营收的支柱,长期来看,整顿刷单是必然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