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风险的消费提示
文章插图
关于防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风险的消费提示
案例:马先生65岁的母亲不熟悉手机操作,经常让保姆张某帮忙。一段时间后,老人告诉马先生当月商业养老保险金未到账,马先生随后去保险公司查询保单,发现保单已被质押,目前现金价值已经归零。
马先生十分震惊,赶紧与保险公司沟通调查,发现保姆张某以帮拍照名义让老人通过人脸识别核验,并同时通过操作老人手机获取验证码,突破了“人脸识别+手机号验证”双重防线,在手机端完成了保单质押贷款操作。随后马先生报警。
一、人脸识别有了解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主要作用是实现在线身份认证。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采用活体检测手段,比如要求消费者使用摇头、张嘴、点头等动作,比对是否为消费者本人使用产品。
人脸识别具有无需接触、易采集、易操作等特点,能够方便金融消费者远程购买金融产品、享受金融服务。
一些曾经必须到银行保险机构营业网点现场办理的业务,现在也可以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情况下远程办理。但消费者在享受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人脸识别可能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防范因认识不足而在不知情或者在被误导情况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二、生物信息应保护
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中的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金融消费者应当认识到人脸识别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十分重要,要像保护身份证一样保护好自己的生物特征信息。
消费者如果遇到一些“拍照”场景有摇头、张嘴等特殊动作要求的情况,就应该提高警惕,看清屏幕中是“拍照”还是“人脸识别”。尤其要提高家中老人的警惕心和防诈骗意识,帮助老年人认识人脸识别技术,不轻易配合他人“自拍”。
【 关于防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风险的消费提示】三、手机操作莫予人
金融消费者在使用银行、保险等金融相关APP时,要注意不将手机轻易交给他人操作,也不要将验证码、支付密码等关键敏感信息告诉他人。
老年人在操作金融APP遇到困难时,可以前往银行保险机构线下网点寻求帮助,也可以拨打客服热线,通过老年人专属客服、专属菜单等解决困难。
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能面临的障碍,全面优化老年人金融服务,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中国银联减费让利进行时
刚刚!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发表重要讲话,透露支付产业监管新动向
重磅!银联云闪付、微信条码支付正式互联互通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
推荐阅读
- 不法分子|疫情当前,防范电诈要牢记!
- 生活必须品|那些奇葩的网购经历,“人脸手机壳,脑瓜崩神器”看完不怕你不笑
- 多模态|人脸也能被“偷走”?这些漏洞要当心了
-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规管理机制 培育合规文化 防范合规风险
- 试点|微信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关于数字人民币,你还应该知道这些
- 公告|快手:关于落实“双减”政策的深化治理公告
- 创作|关于视频,知乎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论
- mcn|2022年,关于微信生态的20个预测
- 无穷|防范协作孤岛化(17):知识裂变
- 孤岛化|防范协作孤岛化(13):知识分享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