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当人们在谈论分级制度时,实际在谈论什么?( 四 )


当所有人都在抱怨制度问题时,不见得是制度真的出了问题,可能某一部分群体希望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一个背锅侠。
还记得《我不是药神》取得票房佳绩时,徐峥说过一番现在听起来颇值得深思的话。
大意是讲徐峥一开始并不认为现实主义题材能够大获成功,他认为市场更喜欢喜剧,比如《囧》系列,经验之谈无可厚非。
直到《我不是药神》,徐峥才反应过来,很多题材不见得不受欢迎,只是没有人去尝试。
这个逻辑放到电视剧、网剧市场一样成立,为什么都拍甜宠剧呢?
工业糖精来钱快又稳,这能怪制度?
所以后来走迷雾路线的爱奇艺杀出了重围,《沉默的真相》这种,可以想象在内容审核上必然经过了一定坎坷。
当创作者不觉得自己对文化负有责任,只对赚钱和娱乐大众负有责任时,甩锅就成为了下意识的选择。
退一步说,即使真的作品分级制度,只愿意制造奶头乐的人只会制造分级之后的奶头乐。
既要对投资人有所交代,又要对消费者有所交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能力不足的时候不该怪环境不给力。
前不久看到贾樟柯在谈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时的一篇采访:不顺利、不畅达,充满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坚持,一直坚持。
这番话其实很适合用在多数困难环境中。
比起国产电影刚刚步入商业化的90年代,今天对文艺作品的扶持力度要大得多。不过是利润分成蒙蔽了初心,才使得再没见过《英雄》,徒留怀念《霸王别姬》的心。
当然,我也认同在影视、小说等创作领域,有些限制需要放开,但并非一套分级制度可以办到,因为没有人会为分级制度后的私人传播负责。
只要有利可图,分级制度就会沦为形式主义。
大谈分级制度,更像是大谈私欲自由。
私欲从不为社会传播负责,但社会却要为私欲买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