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今天的社交媒体如此糟糕,始作俑者是「免费的互联网」?( 二 )
其实在我刚做编辑的时候,很喜欢在文章里做表态,本质上和在微博评论区做键盘侠有点像:我表现出了廉价无用的情绪,还展现了我本没有到达的正义感。
文章插图
太多的愤怒只是因为太年轻,但亲爱的那不是实情。
后来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还是知识增长了,情绪就稳定多了,表态也更慎重了。毕竟越发觉得「无能狂怒」挺丢脸,正义感兑现起来又太难。
但是回过头一想,血气方刚的年纪,情绪化一些也很正常,在我看来,少年老成也不是啥好词。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人得成长,不管是知识,还是情绪管理。
社交媒体的算法,比《鱿鱼游戏》更懂人性之恶@李超凡
《鱿鱼游戏》毫无疑问是是今年全球最火的剧集,导演以一种非常黑暗、愤世嫉俗的方式,描绘了人性的恶如何在一场场儿童游戏中被激发到最大值,观众的「爽感」也大都来自于此。
而这种激发人性之恶的产品设计,是这个时代的流量密码。
文章插图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定论。但正如传播学研究者方可成所说,这个社会的机制,应该尽可能激发人的善,让恶的部分受到更多抑制。
但如今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似乎完全是颠倒了。而 Facebook 内部员工的爆料进一步印证了,这个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在算法上鼓励极端和不实内容的传播。
一切都是为了流量,这也是大部分社交媒体的盈利模式.
纽约大学的研究者 William Brady 研究发现,如果在推文使用情绪化的、道德评价的语言,转发量会提升 20%。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也表明,Facebook 上带有愤怒情绪的不同意见会比其它正常内容收到两倍多的关注行为。
我在谈论东京奥运会的那一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微博上制造对立情绪收割流量已经屡试不爽,热搜榜、优先按热度排列的评论这些产品设计都是为此服务。
有什么办法解决呢?虽然一些社交产品开始尝试改变,但目前少刷社交媒体可能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越怒怒,越幸运@黄智健
社交媒体引人发怒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社交媒体导人向善才叫大新闻。
曾有一个段子让我印象很深:有一人想购买一副耳机,上网发帖询问「500 元价位耳机有什么值得购买?」,结果没人愿意搭理他,于是他又发一帖「500 块的耳机根本不能听」,愤怒的网友们立马列出各种产品逐一驳倒他的「观点」,最后他成功挑到了心仪的耳机。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难以考究,但我愿意相信它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发生过,又或者此时此刻正在发生。
文章插图
你想在互联网大海激起一片水花,最有效的方式戳中人们的情绪。逗人发笑或者让人感伤需要一定技巧,不是所有人都是李诞或者李安,但激怒别人就简单多了,就像每个人第一次向父母宣泄情感,便是惹他们生气。
愤怒成为了互联网最常见的情绪,十年前惹你生气的是网易新闻,十年后惹你生气的变成了微博热搜,即使你悟透了互联网等于流量加广告,不想成为它牟利的棋子,又会有新的一批网民接替你的位置,替你生气。
有没有社交媒体不会激怒人?腾讯微博应该算一个。
当人人都是爽剧主角@吴志奇
10 月 15 日,网传一位外卖员跑进上海浦东的全季酒店,脚步刚停在酒店前台,看到上面摆放着一个女人的头颅,脑浆流了一地。
微信群里聊天截图疯传,我发了一个「惊」的表情包。微博很快也有了热搜,评论区的言论颇为激动:
推荐阅读
- 网络攻击|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网站|外媒:乌克兰政府网站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
- 新社|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广告|社交电商如何升级广告电商,打造一个消费省钱、免费消费、赚钱消费的一个平台。
- 故障|中国电信网络故障频发!多地网友称行程码“数据查询异常”
- 电子商务|西南商报:四川网络交易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 同比增长13%
- 泄露|松下称黑客在网络攻击中获取了求职者的个人资料
- 相互|关停相互宝,网络互助大结局
- 网络安全|医疗保障局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 安全|“网络大流感”ApacheLog4j2漏洞来袭“云上企业”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