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激战上海滩( 二 )


值得注意的是,在连锁业态扩张的同时,上海的独立咖啡馆品牌(连锁店面在10家以下)也在逐步增多,即使如今,独立咖啡馆依旧是上海的主流业态,据上观新闻统计,上海,独立咖啡馆有4239家,占总量64%。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重点,说回连锁业态,在星巴克一家独大,其他品牌苦苦追赶的时候,中国咖啡市场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02 瑞幸闯入,咖啡新势力在上海百花齐放2018年,“不讲武德”的瑞幸带着大额优惠券和小蓝杯出现在大众视野,以掩耳不及盗铃之速扩张全国,开始让星巴克有了一丝丝的危机感。
虽然之后的造假事件让瑞幸一度濒临死亡,但现在,瑞幸已经逐渐恢复元气。当然瑞幸也是在全国跑马圈地,只不过江浙沪也是其重点布局场所。今年8月,瑞幸客服就曾对《IT时报》采访人员表示,目前,上海已有1000多家门店,全国可以加盟开店的城市数量较少,江浙沪基本都已经达到饱和。
即便有当初的事件影响,但瑞幸在咖啡市场始终是功大于过,毕竟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正是由于瑞幸的闯入,才让此前“高高在上”的精品咖啡平民化,让更多消费者接受并愿意尝试。
某种程度上,瑞幸的出现,是本土咖啡新品牌正式向星巴克以及老牌咖啡馆的宣战。
2019年,中国咖啡赛道真正意义上的风口来了。包括三顿半、永璞、隅田川、Manner Coffee、Seesaw以及代数学家咖啡等等新晋的咖啡品牌以及无数个正在兴起的咖啡玩家,大多都是在近两三年内成立或快速崛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意味着星巴克以及老牌咖啡馆面临的竞争很大。
201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就在中国市场出现了9年以来的首次业绩下滑。在中国/亚太地区,星巴克的营运利润率已经从26.6%下降到了19%,而中国区门店同店销售更是同比下降了2%。
到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星巴克营收为7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78%。但难以回避的同一个问题,依然是:星巴克中国门店销售增长为19%,增速同比下滑19%。
而有趣的是,大多数的咖啡品牌都将上海当作大本营。据新消费Daily不完全统计,在上海,Manner有173家门店,Tims中国、Nowwa咖啡均为150家左右,皮爷咖啡有30+(含尚未正式营业),Seesaw为25家,M Stand为17家等等,以及目前在上海有7家店面的代数学家咖啡和仅有4家店面的鹰集咖啡。
如今看来,不管是“第三空间”,还是“高端逼格”,显然已经不是星巴克的独家优势。咖啡新势力们在“空间”方面做了不同类型的尝试,相较于选址,包容开放的上海更像是“试点”般的存在,每个咖啡品牌也在测试着不同的“第三空间”,即门店类型。
8月,获得喜茶投资入股的Seesaw在上海静安区开了首家以“日咖夜酒”为主题的门店——Good Idea Hub(想象力中心)。9月披露获B站入股的鹰集咖啡,也曾对门店进行过升级改造,一方面,在夜间时间段引入酒吧模式,主打“日咖+夜酒”Sky Lab概念,另外,鹰集还在今年5月底尝试推出了鹰集mini店型。得到腾讯加持,近两年疯狂扩张的TIms中国更是早早便设立了三种不同门店类型,方便在各处实现开店扩张。
另外,部分书店、酒店、联合办公、健身房也都开始经营独立的咖啡品牌,这同样是与众不同的空间选择。
这些新势力让咖啡馆出现了更多可能性,这或许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三顿半、永璞等线上起家的新锐咖啡品牌,也有足够的信心将首家线下店落地上海,尤其是永璞咖啡,将地址选在一家不临街的公馆。
除去简单的连锁、独立等,“便利店咖啡”也是上海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业态形式,有点儿类似于“快咖”,没有长时间的停留——便利蜂的咖啡,全家的湃客咖啡、罗森的L-café、7-ELEVEn的7-COFFEE等等,他们已经成为咖啡专门店之外的便捷补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