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力推“科技赋能农业”的拼多多,玩的是噱头还是真本事?

编辑 | 于斌
【 拼多多|力推“科技赋能农业”的拼多多,玩的是噱头还是真本事?】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几年来,电商、生鲜零售和直播模式的介入让农产品销售好不热闹,农村这块“被遗忘洼地”也逐渐成为风口。2014年,阿里巴巴率先推出农村淘、美菜网等b2b平台、一亩田等农产品撮合平台、本来生活等生鲜电商纷纷崛起,互联网+农业也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但在2016年之后,一众互联网+农业的项目纷纷败落。此时,市场上却杀出了一匹黑马——拼多多。很多人将拼多多的成功归结到微信红利、小程序红利和社交拼团模式上,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的营销玩法。笔者看来,拼多多崛起的根本,和农产品深度关联,农业也可以说是拼多多的底色。
拼多多|力推“科技赋能农业”的拼多多,玩的是噱头还是真本事?
文章插图
今年二季度,拼多多涉农产品以绝对优势成了拼多多盈利的 “功臣”。为此,拼多多还特意设立“百亿农研”项目,再次表明其“反哺”农业的决心。
但笔者不禁要问,亮眼的销售成绩背后,拼多多究竟改变了农业发展的什么?这样的繁荣还能坚持多久?获利的究竟是农民还是企业?
拼多多真的能改变中国农业发展吗?
当前, “大国小农”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的主要概括。据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也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顶层的政策导向,还是市场上的敏锐嗅觉,都将农业领域视为互联网+的下一片蓝海。但现实却给了市场一记响亮的耳光,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但仅有1%盈利。
拼多多|力推“科技赋能农业”的拼多多,玩的是噱头还是真本事?
文章插图
互联网+农业为何如此艰难?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的质量难以把控,农产品具有“小批量、季节性、非标准”的客观特性。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看天吃饭”,且无法像工业商品一样制定质量标准。
说的直白些,同一颗果树可能结出味道差异很大的果实,消费者无法辨别优劣,电商平台也很难把控质量。因此,农产品在电商领域一直无法成为主流品类。
其二,农产品的流通链条复杂,在传统农产品流通链条中,一般需要经历“农民—原产地收购商贩—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商贩—销地批发市场—终端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还有物流、仓储、损耗等等成本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互联网+的介入,除了要打破原有的生态链,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流通方式,无疑在资金和时间上都将付出巨大的投入。
其三,农产品相较于其他工业商品,利润低成本高,这对于喜欢赚快钱的资本和互联网从业者们来说,费力不讨好的买卖最终打破了一涌而来的创业者的美梦。
那么,主攻农业的拼多多是否实现了互联网+农业?是否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肯定拼多多的成绩还为时尚早。
从农产品进入互联网所面临的问题来看,互联网+农业需要改造的三个方面分别是:上游生产端、流通环节和末端分销。在这三方面上,拼多多过去做的主要集中在流通和分销环节。
流通上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对接农产品生产源地;分销上大量补贴,低价助销。拼多多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从消费者出发,他确实方便了消费者购买,也靠着低价收获了大量流量。但互联网+农业的核心问题,上游才是重点,例如如何解决生产破碎化、标准化缺失、品牌化缺失等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