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新故事不是挣大钱( 五 )


05
大型互联网公司一直以来都在做社会公益,支付宝蚂蚁森林和腾讯99公益日最具代表性,其他互联网公司也试图打造出与自身公司品牌相关的公益项目。
公益项目大多源自公司核心人物的理念驱动,或者由社会大事件驱动,具体指派人物做执行。在组织内部,公关市场部显然是不够用的,负责社会公益服务的部门应运而生。
腾讯为此专门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事业部”(简称“SSV”),在科技与商业之间探索公益道路。公益部门在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百度、贝壳等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中也专设人员进行管理。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直接参与社会的基本操作与重要配置。
时代中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处在一个新节点上。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中产阶崛起、政策性引导更强、本土文化处于时尚前沿、重拾传统核心社会价值、效率优先的实用主义失效与公平分配的人文主义凸显。
在公司内部固然有对外向“上”管理和对外平行管理的意图,但终究还是为了构建自身与时代的照应关系与脉搏呼唤。
这种变化与经济发展有关,也与中国移动互联网历史走过漫漫十年长路有关。十年间,中国人在信息获取、社交、购物、生活方式、财富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互联网公司的接纳与改造,我们把这个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阳光充足,万物生长。 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创业门槛降低,政策开放度高,不同能力、背景、资历的人与公司卷进这股潮流中,PC互联网公司占领山头,移动互联网公司齐头并进,找准定位,确定角色,笃信“有志者事竟成”之道理。
第二阶段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资本看中新兴产业中的佼佼者,即便不是最亮眼的公司,也有可能在咖啡店里拿到投资意向书;多种商业资源相互配置,年轻人奔跑的速度逐渐区分开来,烧钱大战,竞争激烈,创业公司试错,中型公司验证,大型公司收场;创始人逐步后退,职业经理人入场,2015年前后,大并购故事不断上演。
第三阶段开疆扩土,粮草先行。 巨头公司做大做强,战略投资,业务布局,几乎每个风口上的猪都被盖上了章。有公司出局,也有新人入局,丢失利润,获得江湖,一切关于成功的叙事元素都加持傍身,我们从来都不缺乏类似的故事,但我们总是对类似的故事充满好奇与期待。
第四阶段根深叶茂,与社会基础设施共存。 “跨越山河大海”的互联网公司渗入社会方方面面,在商业价值、企业资源、自身能力、资源壁垒之外,社会价值成为公司主体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公平与效率、关怀与拥抱、利润与分配、平台与商家、用户与平台,都是它们迫切需要参与并践行的议题。
这就是我们经历过的互联网浪潮,从PC端发迹,在移动端壮大,最后融为一体。我们也因为水大鱼大而表现出不安的情绪,是虚胖,还是壮硕?商业能力足够强大就够了吗?社会服务应该触达到什么地步才叫合理?
互联网公司的社会表达行为有多种类型,防少年沉迷措施、适老化改造行为、支援河南复苏活动、知识内容爆发、款项捐助、农副产品直播带货、科技寻亲计划……改革早已渡过深水区,我们当前所处的水深程度底不可及,没有参考物,也没有石头可以摸。
吴晓波曾对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的“后野蛮生长期”写道: 希腊神话般的“诸神诞生”不再出现,遍地英雄皆凡人,商业回归到世俗的本意,体制突破的戏剧性下降,模式创新、资本驱动和法治规范成为商业运营的主轴。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突变的“艺术时代”结束了,理性的“科学时代”正在降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