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商城|十三届双11,一部电商流量变迁史( 二 )
到了2014年的时候,天猫将微博拉入双11电商大促中,用户将微博和淘宝账户互相绑定后,可以在微博上抢大V们发的红包,既促进了微博的互动和活跃度,也让淘宝吸收了一波社交流量。
文章插图
2018年的双11迎来了最高潮,除了微博、微信、各大APP和电视台的植入式营销,线下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灯箱广告。阿里甚至玩起了“锦鲤营销”的策略,收割了一连串的热搜和媒体关注度……
数字再次见证了流量红利的凶猛:2013年天猫双11的销售额达到350亿元,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增至2135亿元,比淘宝2009年全年的GMV还多;其中2015年是一个重要拐点,这一年天猫双11的交易额克制地控制在了912.17亿元,但移动端的占比达到了68.67%,海尔、优衣库等传统品牌开始出现在双11的销量冠军名单里。
移动流量的大水漫灌,缔造了消费主义的狂欢,也酝酿了诸多不和谐的现象。有些平台为了冲数据想了各种办法让用户下单,导致双11后退货率极高;有些商家在优惠活动中玩猫腻,消费者以为“薅羊毛”,实际上被商家“割了韭菜”;有些平台为了刺激用户消费,推出了各种巧立名目的金融产品;物流承压、假冒频发、销量注水……则成了每年双11结束后的固定节目。
但流量驱动的疯狂景象远没有结束,618、818、双12等同类性质的“造节运动”应运而生,盛宴一场接着一场。只是所有人都明白,互联网新生流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流量需求的增长,双11销售额不断创新高的同时,电商注定会遇到流量见顶、增长放缓的瓶颈。
03 兴趣电商的“悄然崛起”
流量红利催生的增长神话,终于在2019年戛然而止。
QuestMobile在2020年初的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同比增速首次跌破1%,前一年还有4.5%的增长。同样可以佐证这一事实的还有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仅比2018年底增长了2598万,增长比例下滑至1.6%。
中国互联网正式进入到了存量市场,流量焦虑迅速取代流量红利成为新的热门话题,电商市场的噩梦终于降临。折射到双11的战场上,在销量数字持续增长的原则下,迅速出现了新的玩法:
一是双11战线的拉长。天猫、京东等在10月20日就启动了第一轮预售,利用10天的时长吸引用户支付定金,然后在11月1日完成第一轮的大促;11月11日为第二轮大促的时间,规则照样是先付定金再付尾款。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一旦行业蛋糕的增速变慢,最佳的办法就是挖掘更深的增长动力,延长双11的周期和轮次,可谓是典型的以时间换增长、以空间换增速的策略。
文章插图
二是直播带货的流行。就像在今年双11的预热期,李佳琦和薇娅交出了189亿的成绩单,直播带货成了现阶段流量中心化的最佳诠释。不过直播带货的虹吸效应,注定只是小部分头部主播的生意,李佳琦和薇娅的销售额往往是第三名的几十倍,大部分“野生主播”的交易额可能不敌李佳琦的零头。虽然一些品牌和店铺也加入了直播带货的浪潮,可至今尚未出现现象级的店铺自播。
三是长尾流量的崛起。直播带货的流量越来越集中,短视频带货却在持续下沉,催生了散打哥、七舅脑爷等不输于明星带货能力的“素人”。除了中腰部的短视频博主,长尾流量的带货能力也在被验证,比如涉足短视频电商营销业务的乐享集团,在今年618期间撮合了3.5亿港元的成交额,从而开创了通过算法帮助商家和短视频平台的优质流量精准匹配,参与大促活动的先河。
推荐阅读
- 用户|淘宝将实现退货秒退款,每年至少要交88元,亚马逊直接退款不退货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产品|使人惊艳的产品细节(十)
- 商家|淘宝禁止“好评返现”
- 百叶窗|淘宝上要价900的杜亚电动百叶窗拼多多上就卖600,让我来试试水
- 返现|淘宝“好评返现”没了
- 天猫|电商行业怎么了?大批商家退出淘宝,4个原因很现实
- 淘宝|拼多多的东西为啥那么便宜?知情商家说出原因,满满都是“套路”
- 智能头盔|饿了么计划今年在全国覆盖十万顶智能头盔:可语音接单,拥有碰撞检测
- 科技应用|影响 2022 年的十大科技应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