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无防护打卡切尔诺贝利?玩命不该成为流量卖点
“盖格探测仪的警报声此起彼伏”“世界上最危险的旅行地之一”……近日,某博主在社交媒体发布了打卡切尔诺贝利的组图及配文。仅从照片上看,博主身穿便服、毫无防护,这也直接导致其评论区“炸锅”。
文章插图
切尔诺贝利的悲剧人尽皆知。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约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达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一人间惨剧,导致上万人由于受放射性物质长期影响而重病甚至丧命。几十年来,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与书籍刊物无不冠以“死亡之地”“人类禁区”等字眼,更为这里增添了诸多神秘之感。
文章插图
近些年,当地逐步开放了切尔诺贝利的“安全游览路线”,此前亦有不少科普博主前去探访,但大都是以视频形式呈现现实场景,讲述惨痛历史,提醒相关危险。但透过这位博主的镜头,大家看不到“很多地点需要按规定穿防护服”的安全提示,更多的则是拍片的“电影质感”。虽然遭到质疑后,该博主在评论区解释了自己大部分时间穿着防护服,但亦有不知情网友险些被误导,表示“我还以为去那里都要穿上防护服”。所谓的个人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形成错误示范,影响人们对科学的严肃认知。
网络空间日益开放,尊重个性,包容探索,秀什么、晒什么是自己的事,但吸引眼球不能不考虑后果。特别是那些“大V”“网红”,既然受到更多关注,就得对自己的粉丝负责。抛开切尔诺贝利到底该不该去不说,其实各大社交媒体上,不乏网红打着“探秘”“体验”的旗号,炮制发布着不甚合理的内容。有博主热衷“独闯”无人区,还有人到处打卡危险的“公路照”,他们或是宣称带网友看看世界,或是标榜有钱任性、网络自由,最后流量有了、广告接了,可造成的危险隐患又该谁来负责?
【 网络空间|无防护打卡切尔诺贝利?玩命不该成为流量卖点】很多东西看看则已,对那些明显跑偏的“种草”“攻略”保持必要的理性,这同样是媒介素养的体现。
(长安观察微信公号)
找采访人员、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采访人员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网络攻击|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网站|外媒:乌克兰政府网站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
- 新社|乌克兰政府网站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智慧销售|国务院: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
- 火狐|火狐回应 Firefox 无法访问网页:服务器更新触发 bug,现已解决
- 故障|中国电信网络故障频发!多地网友称行程码“数据查询异常”
- 电子商务|西南商报:四川网络交易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 同比增长13%
- 跑路|又一电商平台倒下,老板带着200亿巨款跑路,用户投诉无门!
- 建言|“泽平宏观”公众号已搜不到,建言文章违规无法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