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者|大学生平均生活费近2000元,为啥还不够花?

眼下,“双十一”的购物热潮正在影响着这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作为中国最年轻、最有消费欲望的大学生是这次“双十一”狂欢节的主要参与者,虽然大学生消费的金额有限,但是,大学生的消费热情却是最高的。
【 参与者|大学生平均生活费近2000元,为啥还不够花?】数据新闻编辑 陈华罗 实习生
又是一年“双十一”,经过多年营销,许多人对“双十一”的热情已经大不如以前,对商家的套路也开始厌烦,但围观高校,“双十一”的氛围依旧浓厚。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双十一”预售首日,18-35岁消费者占比超过70%,年轻群体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双十一”的参与者年龄段正在“下沉”,而这其中,大学生们做了不少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不同,这届高校生今年一踏入校园时,就曾受到过社会高度关注。据教育部公开数据,今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1078万,相比去年增加7万。据计算,近年来高考整体录取比例为80%左右,也就是说,今年有800多万人走进大学,成为了一名大一新生。
“大学生”这一人数众多的身份标签意味着高关注度与强共鸣感,相关的话题总是热度很高,前段时间关于“消费力”、“生活费”、“购买力”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讨论量数万:
#大学每月生活费多少合适#
#这届大学生有多能买#
#大学生活费一个月一千够用吗#
#大学生活费最大的一笔支出#
#这届大学生消费力有多强#
……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观点不尽相同。
━━━━━
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
大部分由父母出
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的提高保障了充足的给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20年的七年间,全国居民月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变为原来的1.76倍。
但与此同时,这些年赚得多了,花得也变多了。
参与者|大学生平均生活费近2000元,为啥还不够花?
文章插图
自改革开放初1978年至今的42年间,物价涨至原来的6.9倍,2013-2020年的7年间物价变为原来的1.15倍,相比之下虽物价整体上呈不断上涨趋势,但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略高一些。
据《2020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被调查的来自全国100多所院校的15860名大学生,大部分每月可支配生活费集中在1001-2000元区间,全体受访者平均每月可支配生活费约为1954元,是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2.86%。
参与者|大学生平均生活费近2000元,为啥还不够花?
文章插图
有数据显示,199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月均基本生活费约为250元, 至2020年大学生月生活费已经是原来的8倍。
与《2016年大学生消费理财报告》相似,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父母(家人),其他主要来源也同样是奖助学金及补贴、校外兼职或勤工俭学,大体分布不变。
此外,2016年报告中还提及:年级越高、学历越高的大学生,收入来源越多样,如毕业班学生中兼职创业的比例较高,研究生中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经费或拿奖学金的比例更高,因而生活费中父母来源的比例也较低。
━━━━━
高校云集的北京
大学生生活费引领全国
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不同,所需的生活费自然也就不同,据《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数据,高校云集的北京,在校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领先全国,达到2400元。
月均生活费超过2000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和杭州,而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均接近2000元大关。
这一数据引起了网友热议,甚至有不少上世纪90后网友隔空喊话:“这几乎是我们当年生活费的两倍”,也有人在讨论,不知道当年不到千元的生活费,是怎样度过一个月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