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行为|个人信息保护“入法”具有里程碑意义
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侵犯个人信息,何种情形会被重判?法律专家岳屾山分析: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生物识别信息以及行踪轨迹等。我国刑法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无论出售、购买还是窃取个人信息,达到一定标准都会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11月1日《澎湃新闻》)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个人信息“被窃取”“被贩卖”的经历,比如:一旦因为买房、贷款、上保险等原因留下了个人信息,不久就会接到各式各样的推销电话,甚至诈骗电话,叫你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实在令人既“生厌”又“生怕”。
眼下,在人们享受数据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个人信息被窃取、被贩卖的风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不仅严重危害公民信息安全,其背后的买卖产业链也会引发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犯罪,甚至会与绑架、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相结合,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可见,打击“窃取、贩卖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已是势在必行。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明确不管出售、购买还是窃取个人信息,达到一定标准都会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且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既利于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又利于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同时,也具有双重警示意义,既可对犯罪人员起到严惩和震慑作用,也可对其他人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是一堂实实在在的法治教育课。
【 违法行为|个人信息保护“入法”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愿通过个人信息保护“入法”这一法律规制,能警示更多的人遵规守法,切莫铤而走险,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重处。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多方合力,重拳出击,共同打击“窃取、贩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从而让公民的个人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再“被窃取”“被贩卖”。(叶金福)
推荐阅读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当禁止
- 考试|行业观察丨在线学习、远程考试成新趋势,信息安全需重视
- 菜市场|超市菜市场 办年货个人防护要注意
- 过节|跟马云有过节的4个人,有3个来自腾讯,还有一个请客唯独不请马云
- 智通财经|太钢不锈(000825.SZ)董事柴志勇因涉嫌泄露内幕信息被证监会立案
- 泄露|松下称黑客在网络攻击中获取了求职者的个人资料
- 太钢不锈|涉嫌泄露内幕信息 太钢不锈董事柴志勇遭证监会立案
- 信息页|企业微信4.0重大版本正式发布:支持微信客服、视频号
- 出行|网约车12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68123万单,环比上升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