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蚂蚁金服、京东科技的转型,不应换汤不换药( 二 )


我认为,彻底的去金融化,并不是要彻底与金融绝缘,而是要回归自我。
金融科技玩家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来看,金融科技玩家,其实就是掌握了数据、新技术等优势的互联网玩家。互联网、科技,才是这些玩家的本质,才是它们的自我。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彻底的去金融化,其实就是要回归到他们本身就是互联网、科技玩家的本质,通过科技的创新来更好地为金融服务。需要明确的是,为金融服务,而不是要成为金融玩家,这一点很重要。如果金融科技玩家在彻底去金融化后,通过服务金融,又成为了金融玩家,那么,他们的发展又进入到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怪圈之中。
其次,摒弃流量思维,是关键。
前文我们讲过,金融科技之所以始终都无法跳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怪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玩家始终秉持的是流量思维。无论是上半场的对于C端用户的收割,还是下半场对于B端用户的赋能,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在按照流量思维进行的。
当流量思维成为主导,金融便不再是金融,更不能真正回归实体,而仅仅只能成为一种收割流量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当我们在思考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之路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摒弃流量思维。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摒弃流量思维,并不仅仅只是抛弃流量,而是不应该把流量当成收割对象,当成盈利对象,只做表层的事情。
摒弃流量思维,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做更基础、更深度、更多维的事情。通过尽可能深的扎入到金融行业的土壤里,尽可能多维地服务好金融行业,实现对金融的深度改变。
按照这种逻辑,所谓的摒弃流量思维,并不是不要流量,而是说不要仅仅只是收割流量,而是要更多地服务流量,通过对于流量本身更多的服务来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当我们找到了服务金融行业的方式和方法,当我们真正能够从底层服务金融行业,甚至能够给金融行业带来嬗变的时候,金融科技的发展才算是跳出了流量的怪圈,真正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挖掘互联网潜能,是突破口。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谈及互联网金融抑或是金融科技的问题时,同样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互联网的身上,似乎互联网才是造就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怪现象的罪魁祸首。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我认为,互联网非但不是罪魁祸首,而且还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能够实现新的发展的动力源泉。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互联网是一切新技术的母体,正是有了互联网,才有了其他的新技术。无论是对于哪一种新技术而言,互联网要么扮演的是一种母体的角色,要么是扮演的是孵化器的角色。
因此,当我们思考金融科技后时代的发展道路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到互联网本身。通过挖掘互联网本身的数据、数字潜能来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汲取能力,实现这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当把互联网看成是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用新技术的力量去解决那些互联网玩家遭遇到的痛点和难题,特别是解决互联网模式存在的困境和难题,只有这样,新技术的存在才会有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新技术的发展和进化,才会有所承继。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金融科技与互联网绝缘,那么,我们的目标对象是谁呢?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又将如何找到应用的场景和行业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看待互联网,特别是正确地看待互联网与新技术之间的衍生与服务的角色,只有这样,我们在探讨金融科技进化的时候,才能不会是凭空想象,更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