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趋势|怎么抓住人生的“变量”?


小趋势|怎么抓住人生的“变量”?
文章插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进入主题前做个动作:
拿出一张纸和笔,或打开手机备忘录,新建一页便签,然后尽可能的回答这两个问题,未来它可能对你影响至深。
(1)假设现在是80岁寿辰,子孙儿女都在为你庆祝生日,离人世间不到20年的时间里你想为它们留下些什么?
(2)现在面前突然出现张6年前的照片,结合当下回忆这些年的变化,有哪些遗憾的事情或这些年有什么可拿出手的成果?分别写出来。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我想,多数人会一脸茫然兴许有些惭愧,奋斗多年折腾过的事情很多,数一数二能量化展示出来的成就却没几个,只能感叹时间太快,对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跟一个原因相关:
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拼命奔跑,被信息物质利益所裹挟,却忘记“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没关系,别后悔,我把这两个问题提炼下发现它能够影响人生重要的走向,有两个方面:(1)职场生涯,(2)自我成就。
为什么较多人勤奋又努力却到晚年得不到一份理想的“自我状态”呢?原因是我们的命运就像函数,最终的结果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如:家庭环境,出身背景,职业选择,努力程度等等。
它们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大小都不同,但只要抓住重要的几个就能改变人生的走向,怎么才能找到那些关键要素呢?不妨先了解一个概念“变量”。
一、变量与数值变量
先看变量的英文(variable),意思是可以变化的,量指事物的状态,如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甚至你在玩游戏中的角色等级等。
变量的核心是“具有可变化特征的因素”或“对某一特征的测量”,怎么简单理解?
这好比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散落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像扔满各种东西乱八七糟的房间,拥有变量后就如同拥有一个“整理箱”和“抽屉”。
学术研究者、专家、自媒体把知识分类到抽屉中,然后在变量上贴个标签,那标签就相当于“变量名”,如“管理,哲学,地理,历史或科技,人工智能等。
人看到名字就能分清抽屉中装满的是哪些模型,因此人拥有变量就非常省事,我们学习哪些科目只需要找到“它在哪里”即可。
但互联网的发展让图文,视频变得多元化,如同我说知识如同金字塔,越往上越难度且理性,主要分为四个等级:1. 学术论文,2. 教科书,3. 专家体系内容,4. 自媒体文章。
你看学术型知识越多,自身对某些领域掌握新鲜度也就越高;教科书能抽丝剥茧把繁琐事物的本质规律表达清晰;专家能根据自身领域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业使用方法论,而自媒体文章是对上述的进一步解读。
为什么知识会有这种差异呢?
第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化中,发展生产力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这意味着会有大量新的“学术知识涌现”,这些知识需要不断的解读来达到大众普适性。
如同:碳中和,碳达峰,新能源,普通人很难浅显的理解这些词背后的意义,就需要不断进行翻译。
第二方面,技术的出现会迭代出新市场机会,而媒介传播的本质便是“信息”,人们热爱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表达,认知不同造就知识的参差不齐。
简单来说,这种不同等级的拆分让“各阶层”的人都能对某些内容进行掌握;换言之,某些“抽屉”中的内容难免带有主观情绪化的表达,影响人们的主观思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