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疫情时代传统供应链亟待转型 专家建议:以内部供应链数字化对冲外部成本上升压力

□ 本报采访人员 张维
供应链的重要性在后疫情时代越发凸显。
去年以来,在包括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全球供应链断供频发,风险陡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命题。
中国同样要面对这一问题,但优势也很明显。在近日举行的2021全球智能物流峰会(GSSC)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我们拥有全世界供应链最完整的实体经济,在传统产业上有后来者优势,还可以利用引进消化吸收作为再创新的来源。”
林毅夫坚信,从2036年到2050年,中国应该还有每年6%的增长潜力,而且可以实现4%左右的增长。在新发展格局之下,需要企业家抓住中国后来者优势与换道超车的优势。
发展参差不齐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GDP正增长的大国,在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独树一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赵先德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在疫情初期即使人们足不出户,仍然可以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服务,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这种供应链能力使得我们的GDP能够增长。”
供应链的重要性也早为顶层设计所注意到。2017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认为供应链具有三大重要意义: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引领全球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供应链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在赵先德看来,目前供应链管理在不同公司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根据过去这些年的研究发现,中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有一些企业还处于被动执行的第一阶段,有一些企业则已经进入了第四阶段”。
赵先德所说的“第一阶段”,是指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行业都是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了生产单一化标准化的产品,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供应链不会参与其中。
到了第二阶段,客户需求多样化,负责供应链管理的人员开始参与竞争战略的制定,研究如何根据不同产品和细分市场的特征选择合适的供应链能力,并且通过供应链的网络流程以及资源的优化来建立起这样的能力,供应链从被动执行的角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
到了第三阶段,即在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用户强调体验,竞争的逻辑开始从产品主导逻辑转向服务主导逻辑。供应链在这一阶段要通过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组合来提高用户的体验、用户所判断的价值。这一阶段可称为“智慧和体验型的供应链”。
【 疫情|后疫情时代传统供应链亟待转型 专家建议:以内部供应链数字化对冲外部成本上升压力】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京东等一些供应链做得好的企业,基于供应链的能力打造生态圈,在生态圈里打造合作共赢的一个环境,通过合作机制的设计以及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吸引众多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组织参与进来。这一阶段也是第四阶段,可称为“供应链+生态圈”阶段。
再造生产模式
显然,数字化已经成为供应链当下发展避不开的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