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钱塘区搭建数字应急架构赋能危化品安全生产全生命周期监管

钱塘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危化品重点县”之一,危化品总量占杭州市的70%左右。区内危化情况呈现“三多一长”的特点,即危化企业多,危化品种类多,涉及环节多,链条长,导致企业现场风险管控难度极大。为此,该区深度融合物联网、视联网等数字技术,通过全面搭建1+3+N体系的数字应急架构(即钱塘区应急智治一体化平台,搭建了危化监管、应急指挥、安全生产3个系统和智慧预警、危化事故应急等N个应用场景),对全区700余家危化企业实行生产、使用、经营、储存、运输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监管,覆盖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溯,消除潜在的、隐蔽的安全风险,提升实时、精准、闭环的治理能力,织密数字“防护”网。通过平台在线监管危化企业的人机物,为企业保驾护航。目前,依托平台发送的预警信息达4856条。
一、“三图布控”,风险要素精准感知。强化风险前置意识,狠抓源头管控治理。坚持以数字赋能摸清实情,着力疏通各类风险堵点。一是做实企业地理信息图。将700余家危化企业地图上按生产、经营、使用三大类进行标注和展示,将33家重点危化企业接入316路摄像监控,“一站式”感知危化生产企业的温、压、液、气、流5类重点监管物质及其在厂区内的分布区域,让危化风险分布看得见。平均每天处理风险点8个。二是做精企业内部画像图。对中控室、门岗、产能作业等重点监管区域进行态势感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实现精细化治理。目前已量身定制34幅内部画像图,发现潜在风险167个。三是做稳企业动态信息图。针对试生产、开停车、动火作业等企业的8大危险作业信息,危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天在平台作出安全承诺,使企业动态清晰可见。目前已累计作出安全承诺18999条。绘制风险四色日报图,确定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四个风险等级,按图纾困,共解决问题46个。
二、“三化联动”,流程动向精准测控。利用智慧监测、预警手段,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关键人、关键物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安全状态,掌握风险变化动态,将不安全因素减到最小,让现场作业更安全有保障。一是“定制化”专业监测。对全区36家“两重点一重大”危化企业的44个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根据企业不同的生产工艺接入温度、压力、液位和可燃(有毒)气体报警等1244个“定制”的物联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阈值,一旦发生超温、超压、泄漏事件,能实时报警。实施监测以来,共报警423起,处理信息1302条,发现、响应的速率提升70%。二是“个性化”沉浸预警。在全省率先推行“智能化二道门”系统,在生产区域与办公区域之间安装二道门禁装置,通过人员、车辆精准定位,对重点监管危化企业中的区域超员、长时间滞留、脱岗、离岗等6种不安全行为和危化运输车辆的6种危险状态进行自动预警。节省人力572人,精准度提升80%。三是“协同化”灵敏管理。打通公安分局、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数据,接入公安分局16000余个监控摄像头和7个街道的94个避灾安置点102个监控摄像头,值班人员24小时密切跟踪实时掌握道路、避灾安置场所等情况;对进入钱塘区的所有危化运输车辆实现即时预警、智能管理。一旦发生危险事故,能迅速掌握槽罐车、油罐车等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车身状况、位置信息和所载货品的影响情况。
三、“三端发力”,同防群治精准行动。有效整合智慧大脑端、智能执法端、速应救援端三大端口,将700余家企业纳入危化品风险目标库,以库为中枢系统构建政府、街道部门、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共治机制。一是“智慧大脑端”一库统揽。归集周边专家、物资、队伍等重要资源9类300项信息,接入危险化学品知识3000余条,编纂应急预案6个。一旦发生危化事故,可建立事故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事故影响范围,再关联数字化预案快速制定救援计划,提升救援效率。目前 救援时间已缩短至15分钟以内。二是“智能执法端”一网统治。对全区“两重点一重大”企业预警信息进行全天候监控,已监控5类1300条预警信息。同时依托二道门远程定位系统和物联网传感器回传的预警数据及视频监控,对企业内的生产行为进行在线巡查和根据线上巡查发现问题的企业,进行重点线下检查结合的方式靶向执法让执法更精准高效,让隐患排查治理更深入彻底。今年以来执法检查近517次,查处违规违法行为224余起,发现隐患2765个,整改隐患2561个。三是“速应救援端”一键统调。通过浙政钉“一键报警”微应用上报危化警情,值班人员对灾情进行分级分类,依托可视化终端、防爆通信设备等一线终端,接收现场传回的图像、文字、视频等重要信息,第一时间联动部门、街道和机构进行快速响应。目前已接到危化警情12起,已开展危化演练并完成 指令发送、应急处置闭环任务10项,实现应急值守精准联动,指挥调度快速处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