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实施 我的信息我该如何做主?
目前,中国网民的数字已经超过了10个亿。大家一方面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但另一方面,个人信息随着手机,飘散到四面八方。如果个人信息不能得到很好保护,手机就变成了“手雷”——随时会炸响,给我们带来危险。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已久,焦虑已久。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实施。包括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滥用人脸识别、大数据“杀熟”、个人敏感信息等等方面,法律都开始有了明文保护与制约。但是有了法,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就从此走在安全的大路上了吗?有了法,又如何更好地落地?
谁在擅动我的个人信息?!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在逐渐拉开序幕提前预热,不少用户把心仪的商品放入购物清单中,等待价格降到更低时再下单购买。然而借着网购平台方的活动机制,各商家更是一早就如火如荼地打起了自家算盘。
文章插图
大学生 彭玲:我在“双11”的时候收到很多手机短信,一天可能收到好几条,我还以为是什么重要的信息,然后去看,是各种商家给我发的短信,其中有些商家我还没有买过,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知道我的电话号码。我不知道这个行为算不算犯法,但我只觉得,它是对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泛滥的短信营销早已打扰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这一现象显现出“个人信息泄露”的隐忧。当智能手机成为我们连接世界的基础工具,提供信息传递便利的同时,更该时刻警惕信息的采集内容。例如,疫情期间的行程数据。这种信息的采集在于服务社会,服务于用户。但属于公众个体的更多信息是敏感且伴有隐私性的,它们需要的则是被保护。
文章插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周汉华:因为后台有无数的APP在采集你的信息、调取通讯录、读取照片、打开麦克风、精准定位你的位置等等,就是无所不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保护个人信息的原因。包括说你的生物识别信息、行踪信息、金融信息、特定身份。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信息,在我们国家都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就是如果侵犯这些个人信息,可能会对个人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
11月1日起实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当中,对于平台应当如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责任都做出了规定。也明确了平台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对于软件侵害用户权益这方面,工信部先后三次针对软件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检查,也于本周三,通报了38款软件存在问题需要整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法》明显体现一个原则——“最小必要原则”。就是APP程序、网站只应该采集为我提供服务所必需的信息,而不要采取不相关的信息。只有你的服务和这个信息相关,那么才能采集。
软件平台需要自律,但他律仍是起到把关重要作用。除去法律约束,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主要介质——手机,也在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使用环境。
荣耀终端公司隐私安全专家 殷高生:比如说这种导航类的APP,30多个权限里边,它申请了十几个。我们就根据这种类型APP的功能,结合到工信部场景的规范,就发现这个导航的应用,其实对于它来讲,这种位置信息是必要的权限。另外它申请录音,因为导航需要一些语音的输入,那其他的权限,其实在一开始使用导航是不必要的,我们是会给它一个默认的关闭状态。
推荐阅读
- 生活必须品|那些奇葩的网购经历,“人脸手机壳,脑瓜崩神器”看完不怕你不笑
- 多模态|人脸也能被“偷走”?这些漏洞要当心了
- 谷歌疯狂游说欧盟政界人士,希望修改《数字市场法案》
- 月活|西瓜视频联合抖音、今日头条发布《中视频2021发展趋势报告》
- 国家发改委|企业合规师考试资讯:《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企业合规师有何影响
- 提供者|网信办就《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 检测规范|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安全检测规范》金融行业标准
- 向文波|秦朔牵手腾讯出版《从连接到激活》 揭示产业数字化“连接、度量、激活”三步法则
- 微信号|微信暂停个人帐号和公众号注册?腾讯客服回应属实 原因引各方猜测
- 达人|《快手私域经营白皮书》发布;快手生态开放大会发布“聚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