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算法需要大众“去滤镜”
文章插图
两种相反的网络现象越演越烈。
一面,李佳琦和薇娅以一天200亿交易额为“双11”拉开序幕,将网红经济推向了又一个高点。另一面,“滤镜景点”、“拔草榜”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反网红的声量也是越来越大。
这背后让我们看到新的趋势,网红经济在成熟,用户也变得更理智、更精明。网红的“指引”不再是他们唯一的消费决策路径,来自大众真实的评价,在他们决策中所占的比重在加大。
步入成熟期的种草和反种草
文章插图
近几年,种草成为年轻人消费链路上的重要一环。跟着网红种草消费,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创新性变革。
步入网红过剩时代,依托于线上流量平台的网红博主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日常生活分享。为了能在流量算法内卷中“脱颖而出”,网红博主们心照不宣地立起了“假人设”,以摆拍加滤镜的打卡图或者精修高清妆容图,前仆后继地打造出“网红爆款”。
也因此,一款“网红爆款”的诞生与发展,经历过因“信任”种草,也终将在拔草时遭遇“信任”破碎的冲击。消费者的拔草、踩坑和吐槽变成网红消费链路上的“变奏曲”。当消费者被过度滤镜的美图种草,跑去线下餐厅、旅游景点实地体验,遇到一个无滤镜的真实世界,现实与网图的强烈反差,催生了不满情绪的积压与爆发。
声讨“滤镜”一时间成了网络舆论的主流。
当种草变为过载信息、消费过度引发焦虑时,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自己依赖网红做消费决策,看似是降低了决策成本,但是过度营销的消费陷阱,反而让决策成本大大提升。慢慢地,喜欢滤镜美颜的年轻人,但在花钱消费决策的事情上,对加了滤镜的美图,更加谨慎了。
网红经济的产业链条越来越成熟,与此同时,消费者也不断被教育、被洗礼,开始走出网红“魔障”,回归理性消费。
前不久的“滤镜景点”事件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消费者已经通过各种方式避坑与反种草。
当下,消费者在看到网红的安利之后,并不再急于消费,有的开始用“关键词+避坑、踩雷”搜索的方式反向避坑,有的则是翻看评论或笔记仔细辨别,还有的消费者除了看网红的宣传,还要去豆瓣、大众点评这样的平台,去看看真实的评价——用户搜索、查验和比较等方法,鉴别“种草”的能力不断提升。
这种觉醒正在从个体向群体蔓延。
文章插图
去年在豆瓣上,便已出现“反网红”“扫雷网红”等关键词的讨论组。此外,豆瓣上还有“消费主义逆行者”、“消费主义言行大赏”这类小组,他们的目标就是抵制智商税商品、伪需求,以及市场煽动起来的焦虑情绪。
可以看到,种草和反种草都在成熟。一面是网红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产业链条成熟,玩法越来越娴熟。另一面,则是消费者逐渐适应新的消费环境,他们的辨别能力在提升,消费决策更理性、更精明,网红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决策依据。
网红的流量逻辑和大众的真实逻辑
很明显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把豆瓣、大众点评、微博、百度地图等平台,看作是消费决策的重要帮手。为什么这类平台可以帮助消费者走出网红“魔障”、回归理性?
背后是网红与大众相悖的逻辑。
根据官方定义,网红经济是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现象,意为网络红人在社交媒体上聚集流量与热度,对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营销,将粉丝对他们的关注度转化为购买力,从而将流量变现的一种商业模式。显然,网红经济本质上是商业模式,必须要完成一个商业闭环,这其中流量是第一要素。
推荐阅读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盲盒|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任泽平|?华为搜索引擎上线后,又突然403禁止访问;任泽平微博、公众号被双双禁言;快手网红控诉快手:高管一批一批的换,不懂管理|雷峰早报
- 搜索引擎|百度起诉人工刷量平台我爱网干扰搜索引擎算法,获赔200万元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网信办: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
- 龙珠|投资大提速,2021美团拿下6个网红项目,15+科技公司
- 企业|400电话客服需要外包出去吗?外包的理由有哪些?
- 算法|经济日报:算法也要有“说法”
- 行稳致远|人民日报评论:算法须有“道”,“推荐”不能乱来
- 扎克伯格|2022,「算法」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