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算法需要大众“去滤镜”( 二 )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网红20年发展史,基本就是“流量-变现”演进史。如今,在各大新兴的流量战场上,坐拥粉丝的网红们,已经成为商家品牌广告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渠道。从国际大牌到新生代国货、从美妆服饰到日用百货,网红营销早已遍布大众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讲,网红与商家是利益共同体,网红的目的是通过为商家带流量而换取自己的利益。
不可否认,网红经济发展至今,确实涌现了一批具有高流量且真正对他人有帮助的网红,他们制作出真正能帮助消费者做出决策的硬核攻略内容,以及用网红的议价能力,带来优质低价的商品。
但如果网红在线上流量平台的分享动机发生错位,其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分享生活,而是激发他人购物欲望,是为了赚更多钱,实现更高的商业变现。那依赖高流量带来关注度的网红,在内容制作上会适当夸大甚至是扭曲事实。他们推荐的,有可能未必是他们真实用过的。
流量当道,内容更是商业变现的手段,粉丝成了贩卖信任的“工具”。不同的流量平台,机制不一。但消费者无时无刻不被算法和消费主义塑造着“首页”,也根本无法知道自己看到的内容,是刷了多少流量才被推荐到你面前,或是买了多少广告位,才会不断“冲击”你的视线。
另一种大众种草模式,则以普通消费者为主,消费者主要对使用、消费和体验进行打分和评价,淘宝、大众点评、豆瓣、亚马逊的评价体系都是如此,分享目的是借大众的消费体验,辅助消费决策,从而形成一套大众评价信用模式。
在此模式下,每一个普通消费者都是内容创作者,他们发表评价不是为了流量,也不是为了商业变现,或是为了记录日常生活,或是为了发表吐槽。因内容基本来自大众,所以专业性上大多不如专业的网红,产出频次也没有规律,但其最大的优势是好评、差评、中评皆有,接地气、参考性强。
在网红内容的生产程式中,网红的“屁股”是坐在商家一边,本身就身处中心化的“聚光灯”,他们的运营逻辑是通过算法和内容红利制造消费欲望,在这种模式中,必须要形成商业闭环才算成功。也就是说,网红终究走向带货的“宿命”。
大众UGC信用模式不同的是,每一位内容创作者的“屁股”是坐在消费者的角度,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下,普通消费者不需要再用内容去形成商业闭环,所以内容真实性和可信性更强。
有行业分析人士向懂懂笔记解释,互联网带来了两个大众化革命:一个是互联网正在消弭“数字鸿沟”,通过信息无障碍建设,让优质商品和服务得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另一个是实现了对于事物评价体系的大众化,也就是对于事物评价的话语权由专业精英走向了大众。
在追随过网红人设后,这届年轻人寻求平等、普世的话语表达,追求更加理性的消费决策体验。我们注意到,年轻人开始回归普罗大众的消费决策体系,大众点评、豆瓣被“复兴”。比起网红程式化的滤镜内容,大众模式产生的消费决策内容,就像身边朋友给到的意见参考。一位95后消费者告诉懂懂笔记,她在做消费决策时,参考的信息来源,首先考虑的就是朋友推荐。
本地生活更需“大众”
中国网红20年,网民也经历了审美到审丑,再到直接以种草、带货为目的的网红历史变迁。时间进入2021年,网红进入本地生活消费领域,当他们用传统线上流量模式,经营线下消费种草时,却遭遇了滤镜“滑铁卢”。
十一过后“滤镜景点”事件的爆发就是证明。
推荐阅读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盲盒|上海制定反垄断、互联网营销算法、盲盒经营活动等新业态合规指引
- 任泽平|?华为搜索引擎上线后,又突然403禁止访问;任泽平微博、公众号被双双禁言;快手网红控诉快手:高管一批一批的换,不懂管理|雷峰早报
- 搜索引擎|百度起诉人工刷量平台我爱网干扰搜索引擎算法,获赔200万元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网信办: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
- 龙珠|投资大提速,2021美团拿下6个网红项目,15+科技公司
- 企业|400电话客服需要外包出去吗?外包的理由有哪些?
- 算法|经济日报:算法也要有“说法”
- 行稳致远|人民日报评论:算法须有“道”,“推荐”不能乱来
- 扎克伯格|2022,「算法」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