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元宇宙”到底有没有发展前景?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跳出来的?( 二 )


但是,作为一个科技概念,它的本质不会改变,那就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平行的数字空间。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理解它呢?
这可能就要聊聊元宇宙概念的起源了。
元宇宙的起源如果我们真要追溯元宇宙的源头,就不得不提到一本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这本小说的作者尼尔·斯蒂芬森,是美国著名的赛伯朋克流科幻作家。
它被称为赛伯朋克流科幻小说的奠基之作,后续我们看到的《黑客帝国》《阿凡达》《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一众科幻电影都曾深受它的启发。
虚拟世界|“元宇宙”到底有没有发展前景?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跳出来的?
文章插图
阿凡达
那么这本科幻神作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和前面提到的元宇宙有什么关联吗?
故事的背景选定在21世纪初的美国,当时政府完全被架空,由财阀集团掌权;国家安全和战争由雇佣军队负责;同时,通货膨胀到了极点,10000亿美元也就是一兆美元甚至都买不了一块披萨,可见那是一个充满绝望与灰暗的未来社会。
就在这样一个荒诞分裂的赛博世界,科技却高度发达,人们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沉溺于一个与现实社会紧密关联的,平行三维数字空间——超元域Metaverse,也就是今天元宇宙的来源。
在小说中,对元宇宙的使用有着具体的介绍,比如里面讲到了一种叫做视觉环境虚拟的技术,就是让人们带着一种完全遮蔽视线的头盔,通过头盔将自己意识的化身接入元宇宙的世界。这样,哪怕地理位置相隔遥远,也可以让各自的“化身”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社交、娱乐。
这里的“化身”在小说里叫做“Avatar”。是不是觉得这个英文单词非常熟悉?没有错,它就是《阿凡达》的英文名字,而Avatar出自印度梵语,在互联网时代,它意为网络虚拟人物形象,有点类似网络游戏中你所扮演的游戏人物。
队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个在1992年提出的“视觉环境虚拟技术”,其实就是VR技术,这个Avatar化身,就是今天的游戏ID。
虚拟世界|“元宇宙”到底有没有发展前景?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跳出来的?
文章插图
虚拟世界
所以很多人很非常不屑,觉得元宇宙不就是“VR+游戏”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一定是资本新瓶装酒酒,用来割韭菜的。你要是这么想,队长只能说,你的格局小了。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是不可能吸引一众科技巨头争相进驻的。
目前的元宇宙的商业价值肯定有部分水分,而各种互联网巨头也是靠着这个故事,赚得盆满钵满。但是资本的注入必然会起到推动技术的进步,而这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所以队长相信,企业巨头既然愿意砸钱,那就笃定了元宇宙的时代必将会来临,无非是以我们目前的技术,距离那个目标还比较遥远。
所以,与其讨论元宇宙的真假,倒不如畅想一下,元宇宙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元宇宙的未来不能否认,当前所有和元宇宙相关的投资,都聚焦于VR领域、游戏领域。比如鹅厂参与投资的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它就是专门做3D沙盒创意游戏的。这个公司的平台提供游戏引擎,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游戏世界。
而《雪崩》作者斯蒂芬森,在2014年以首席未来学家的身份加入了美国的Magic Leap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AR眼镜设备的设计生产的科技公司。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公司,但你一定看过这个鲸鱼跃水的视频,当时这个视频当时可是火遍全网。
当年Magic Leap就靠着这支9秒钟的广告视频,拿到了包括某里、某歌、某通等巨头的投资,投资高达35亿美元。可见这些公司在早几年之前就开始布局元宇宙的开发计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