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念|“不买组”走红:消费狂欢的理性回归
文章插图
火热“双11”,“尾款人”频上热搜。可与之同时,豆瓣上的“不买组”也悄悄走红,里面有近30万“不买人”。“买它”狂欢下的这股“不买”之风,颇值得玩味。
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无人能逃得过消费信息“轰炸”。成堆发送的营销短信,网页和APP上随处可见的广告,平台上泛滥的种草笔记、短视频,以及直播间里不停在送的“福利”……以往,网络购物要去专门平台,如今,只要你在网上,到处都是购物入口,手指无论划到哪,“买买买”的声音总在耳边萦绕。尤其是碰到“双11”等购物节,更是没有片刻清静。
【 消费观念|“不买组”走红:消费狂欢的理性回归】更让人疲累的是,网络购物越来越套路化。所谓“打折”“降价”常常是“先涨后降”,“最低价”一点不低,买到赚不到还被割了韭菜。至于满减规则堪比奥数,看直播、做任务、抢红包、优惠券等实在让人爱不起来。更夸张的是,一天的狂欢节变成了一个月的购物节,战线越来越长,实惠却越来越少。购物购得如此疲惫,谁又没有吐槽过?从这个角度讲,“不买组”之所以走红,也恰是戳中了“尾款人”的这种烦躁感。
这些年,因盲目跟风消费而陷入困境的年轻人不少,代价之大、教训之痛让人唏嘘。今年“双11”,中消协专门发布六点注意事项,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低价”、看清促销规则、谨慎囤货、保持冷静、及时维权等。此外,对于诱导消费、套路营销等乱象,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一定程度上讲,规范营销行为,避免信任和热情被透支,消费升级才能有更强的内生动力。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其实不是反对消费,而是反对被消费狂欢裹挟,反对为商家渲染出的伪需求买单。“不买人”不是“苦行僧”,更多是有钱也不随便买,这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对过度消费的反思。如果说,过去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消费观念,那么今天,如何在过载的网络消费环境中进行自我调整,找到一个平衡点、舒适点,是对所有人的一个考验。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