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11”名利场 京东打败了阿里?
文章插图
【蓝科技观察】阿里京东是一对宿敌,双11是他们最好的战场。今年的双11似乎缺少了往年的喧嚣,无论是舆论喧染还是消费者购物,总感觉缺一点点儿东西。
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阿里今年似乎流年不利,注定这个双11不会大张旗鼓。否则,依照阿里张扬的性格,早就锣鼓喧天了。
京东虽然没有摊上阿里这么多事情,但在大环境下,也收敛了许多锋芒。
双11还得继续。消费者并没有对双11失去热情,仍然有大多数消费者期待这天能够满意而归。不过,越来越来多的消费者看清了一个事实,有些平台或商家双11就喜欢玩文字游戏。到头来,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你真以为双11捡到了大便宜?
11月12日零点,天猫双11总交易额定格在5403亿,而京东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23:59,京东累计下单金额创造了新的纪录——3491亿元,刷新去年同期累计下单金额2715亿元的记录。
单从数据上看,天猫赢在了数据上,京东赢在了口碑上。
为什么这么说?
仔细看看今年的网评,对双11的各种吐槽层出不穷。
11月10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发现,与双11预售相关的投诉有1217条,大多数反映预售商品比现售商品贵、以发放优惠券为名实则套路消费者等问题。这些投诉只有少部分显示状态为“已完成”,绝大部分显示为“已回复”或“处理中”。
以FILA(斐乐)官方旗舰店为例,双11预售期间在直播间承诺满2000元减400元是最大优惠力度,叠加淘宝官方优惠,总共是满2000元减700元。然而,11月2日该店又放出1万张叠满2000元减900元的券,不用付定金也不用抢,提前付款的都被当韭菜割了。
这其实和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也不谋而合。一些商家双11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更像是和消费者之间“斗智斗勇”。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
但13年资历的天猫并没有配备价保措施,很多消费者并不是长期跟踪考察产品,且不能通过平台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在自己算价格、拼手速、货比三家后反而不能获得实惠,退货退款难,维权更是难上加难,掉进“坑”里的消费者不免寒心。
与天猫形成对比的是京东、拼多多和苏宁等平台,继续保持打折或平台发券补贴的方式,而且消费券、红包的额度都标注得明明白白,最终产品价格都是直接立减或者叠券叠红包。消费者可以轻松完成大促里的优秀“作业”,不用完成天猫下单比做奥数难的计算公式。
“这么多年了,我也着实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付尾款要在半夜,是怕白天人清醒了吗?”今年双11第一波付尾款后,有网友如此发问。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个现象,曾经促进全民消费的购物节,因为诸多陷阱和套路渐渐成为购物“劫”。
艾媒数据中心的抽样调研也显示,2021年消费者不喜欢“双11”购物节出现的行为包括:积极参与活动但最后得到的优惠很少。商家节前偷偷涨价,需要邀请他人才能享受优惠,需要观看广告完成活动任务,套路太多玩不明白等。
双11的本质是让利消费者,现如今却演变成了烧脑无趣的“数字游戏”,左右消费者的选择。这背后除了商家对诚信原则的忽视,也反映出平台为了利润不择手段、监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毕竟,双11消费者要的是实惠、不是套路。
京东阿里暗战不断。京东打出不熬夜的概念暗指天猫双11猫腻多,如果消费者不熬夜到0点,是不能下单的。更重要的,如果你数学成绩不好,很可能被天猫各种玩法绕进去。甚至可能出现你买的打折商品还高于平时的价格。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