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第三方测评机构推荐的商品 靠谱吗 记者调查第三方测评平台乱象
● 近年来第三方测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背后逻辑是切中了消费者面对众多商品时的选择困难,及其对商品功效或安全、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担忧
● 目前相关部门对第三方开展测评服务没有从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规定,且缺乏统一的评测标准,一些机构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或推荐。而评测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 第三方测评平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商业模式很难保证评测的公正性,并且还存在虚假测评、不正当竞争的隐患
● 应进行法治化的系统治理,引导行业向上向善,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行业自律,强化责任追究;特别要完善落实公益诉讼制度,更好地发挥消费者组织和检察机关的积极作用,快速高效一揽子解决涉及众多消费者的各类侵权行为,并予以巨额惩罚性赔偿
□ 本报采访人员 文丽娟
□ 《传媒茶话会》编辑 李 磊
篮球运动爱好者董林(化名)没想到:一场篮球赛结束后,新买的球鞋严重开胶了。为了买到一双好球鞋,他曾连续刷了两天某第三方测评平台发布的评测视频,最后花620元买了这双视频博主鼎力推荐的“又帅又能打”的球鞋。
“这些测评平台推荐的商品就这么不靠谱吗?!”董林很是疑惑。
这也是很多消费者的共同心声。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不少第三方消费品测评平台,通过对产品测试评级,声称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一些测评平台还推荐商品乃至直接带货。消费者买到问题商品、质疑其公正性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近日调查发现,目前第三方测评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测评机构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难言科学与公正。
乱象之一
没有准入门槛
“美妆蛋大测评”“散粉红黑榜”“??彩妆全线测评”“当心了,这类产品含有??”……在一大型社交平台上,采访人员输入“美妆测评”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显示有“6万+”个相关的图文或视频。
这些内容的发布者,有的是一些美妆博主,类似于“个体户”;有的是一些第三方测评机构,背后是拥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公司团队,其评测商品为包括美妆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比如保温杯、湿巾、防晒衣、球鞋等。
行业从业者陶松告诉采访人员,近年来第三方测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背后逻辑是切中了消费者面对众多商品时的选择困难,及其对商品功效或安全、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担忧。
“从表面上看,消费品市场似乎更规范了,因为测评平台一方面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对企业进行监督,倒逼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陶松说,但实际上是市场更加混乱了。
陶松解释说,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评测入行的门槛。只要有一台手机,连上网,就可以录一段试用、检测一款或多款产品的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生成一个可供分享的评测内容。
“此外,很多第三方测评机构具有商业属性,这一属性决定其主要目的在于营利,公正性很难保证。”陶松说。
中国质量新闻网黑牛投诉运营负责人王东红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对第三方测评平台尚未设置准入条件。
在中国质量报刊社《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社社长刘大平看来,第三方测评平台的兴起,出发点是好的,是消费者、机构等民间力量自发组织的对产品、服务的质量监督,是为了适应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的需求,助力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商家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推荐阅读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安九|网红安九售假雅诗兰黛,条形码无商品信息,多个平台鉴定为假货
- 互联网时代|这5类商品尽量去实体店买,否则坑的还是自己!
- 新浪科技|苹果妥协,将在韩国允许应用开发者采用第三方支付
- qq|觅伊APP社交产品测评:得女性者得市场
- 内衣|电商家坦言这5类商品,最好去实体店买,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 数字|第三方支付下半场:混战转共生
- 疫情|台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大物防联控 全链条监管进口商品疫情防控
- 苹果税|开发者的胜利!苹果将在韩国允许采用第三方支付
- 支付|苹果将在韩国允许App开发商提供第三方支付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