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中消协双11报告:预付反多花钱,还有虚假发货
走过第十三个年头的“双11”已鸣金落幕。尽管因为不再喜报实时成交额而被普遍吐槽“氛围感”不足,但扎实稳健的收盘数据或可佐证:本届“双11”依然不负持续释放供需压力、成为疫情常态化下又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年度重托”。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47.76亿件,同比增长超过两成。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处理快件6.96亿件。
支付业务数据则显示,“双11”期间网联、银联共处理支付交易270.48亿笔,金额2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96%和14.98%。11月11日当天,网联、银联合计最高业务峰值9.65万笔/秒。
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11月12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从消费舆论场的数据表现来看,消费舆情与交易行情的互动结果颇耐人寻味:
一方面,围观式“点评”数远超当事人“爆料”数;另一方面,“消费主义逆行者”对狂欢式“嗨”购行为审视与反思的“不要买”声浪不断高涨,成为今年“双11”消费舆情的两个最大看点。
作为消费生活变迁的典型镜像,平台的数据崇拜、流量生意与消费者消费升级语境中的体验至上、“质量”诉求数度博弈交锋后,如何拿出最大诚意精心呵护用户痛点、消费者感知,都是平台与品牌无法回避的命题。
一、消费维权舆情基本情况
在10月20日至11月12日共计24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双11”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21353081条,日均信息量约89万条。监测期间,“消费维权”信息虽呈现出曲线波动走势,但每日相关舆情数量较为平稳,11月1日、10日和11日信息量较多,10日最多为1416790条。
文章插图
图1“消费维权”日信息量
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双11”期间“消费维权”类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微博、客户端、微信、互动论坛、网站、视频、数字报等。其中,微博信息量最高,占比36.36%;其次是客户端,信息量占比33.70%;第三是微信,信息量占比12.73%。
文章插图
图2“消费维权”渠道信息量及占比分布
二、“双11”消费维权信息问题集中领域及典型案例
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 “消费维权”信息4953918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23.2%。(见图3)
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本报告将其归纳表述为“消费维权”负面敏感信息,并着重进行分析。
文章插图
图3“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占比图
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问题等方面。
(一)促销价格被指套路太多
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价格争议”类负面信息919382条,日均在38308条左右,信息量分布呈现集中趋势,11月1日舆情信息量最高,为143984条
文章插图
图4 有关价格争议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价格争议集中在11月1日与预售定金和尾款有关。一是不少准备付尾款的消费者发现叠加各种优惠后,预售价格可能并非最优惠。二是不同直播间的差价争议、直播带货与直接下单的差价等争议。此外,元气森林失误设置超低价请用户退款事件,也引起网络舆情热议。
推荐阅读
- 空中上网|中国电信推出空中上网产品
- 猫腻|拼多多的商品这么便宜,都是山寨、假货吗?看完才发现其中猫腻!
- 供货|澳大利亚:为防供货中断,大型商超实施限购令
- focus seller|销量增涨1500%!GMV翻3倍!是谁在加速中国跨境商家出海变现?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黄莎莎|绿韵碧波庭:女性群体的“中年危机”不应被忽视
- 美股|热门中概股美股盘前多数下跌,拼多多、京东等跌超2%
- 阿里巴巴集团|麦当劳中国与阿里巴巴合作升级,将聚焦会员服务、IP合作、全渠道营销等新领域
- 雷士照明集团副总裁兼电商总经理曾宇衡:直播电商加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定制快讯| 雷士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