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元宇宙抢人大战:风吹得太猛,年薪开到百万了( 二 )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美术类人才,不同赛道的技术类人才,也在持续被需要,但不同赛道需要的技术人才不同。比如,AR企业亮风台COO唐荣兴介绍,目前行业整体加大了对AR眼镜光学显示、人机交互、视觉算法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
在元宇宙概念里,与技术类人才相比,美术类人才更像是“通才” 。为什么这么说?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深燃,在“元宇宙”概念兴起之前,他们公司的主要业务就已经确定并展开,不会因为概念的兴起发生大变革,但行业变化确实有,最明显的是虚拟场景和虚拟角色在变丰富,而这需要美术类人才去实现。
带火元宇宙概念的游戏公司Roblox,给元宇宙下的定义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不论是实现虚拟身份,还是提升沉浸感,都对美术有要求。
易观互动互娱分析师马阿鑫对深燃表示,据他观察,游戏角色里的个人形象,在向捏脸 (泛指对虚拟角色样貌进行DIY的数据操作) 、融合真实的外貌特征等方向尝试。
“这是以前就存在,但可操作性比较弱的功能”,马阿鑫表示,今年,这一需求明显上涨。比如网易游戏《天谕》靠捏脸火了,迷你创想的《迷你世界》在尝试结合真人的表情和皮肤状态生成游戏形象。由Epic Games公司旗下开发的工具MetaHuman Creator,可以创建和定制逼真的人类角色,引发追捧。
对于虚拟角色和场景的需求,也体现在社交赛道。社交平台Soul的一名员工对深燃提到,结合元宇宙概念,他们特地丰富了捏脸以及线上场景的有关玩法,对动画方面的人才有了新需求。
关注社交赛道的春泥资本投资人周文静告诉深燃,她关注的产品,也在更加注重线上场景的丰富性。她以最近关注的一款社交APP Costudy为例,用户打开APP,选一间教室、一个位置坐下学习,可以和教室里的人交流,“它里面的场景,和真实的生活是映射的关系”,她提到,用户一天24小时的生活,都可以在这类社交产品里找到映射,需要场景实现。
虚拟人赛道的变化就更直接了。柳叶熙火了之后,让虚拟主播的关注度暴涨。魔珐科技联合创始人谭宏冰对深燃表示,“整个虚拟人创作的过程,涉及的环节很多,美术方面的画师、模型师、绑定师等都很重要。”以往这类人才集中在游戏、动画公司,他判断,未来将会流向到更多与元宇宙有关的行业。
老木则感慨,其实当下懂美术的从业者不少,但行业需要的是能实现更精美视觉的高级人才。他说,在甲方的要求下,为了尽快完成项目,他降低标准招来了人,不合适又裁掉了,“最基础的动画师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了”。
同样的,对于能提升视觉效果人才的需要,也出现在VR/AR赛道。
唐荣兴表示,当下催生了对“光学工程师”更高的需求,“以前需求也有,只是稍微冷门一点,做戴在人头上的产品,会比拿在手上产品的视觉要求更高。怎么体验更好,对工艺要求很高,这正在反过来推动人才的培养。”
都在忙什么?根据深燃与这四个赛道从业者的交流,除了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外,他们所做的事情还具备一些共同点,可以概括为“降门槛”和“做融合”。
“降门槛”指的是打造降低创作者使用门槛的UGC平台。
以游戏为例。Roblox是一家游戏UGC (用户生产内容) 创作平台,类似于游戏版的“B站”,在这里,玩家可以相对轻松、低门槛的开发出自己的游戏,也可以玩别人开发的游戏,并使用虚拟货币“Robux”消费。
被字节跳动投资1个亿的代码乾坤,打造的产品《重启世界》就是游戏UGC创作平台;一位相关人士告诉深燃,受元宇宙概念拉动接连涨停的昆仑万维,其旗下子公司也在探索类似于Roblox的产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