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SHEIN被薅:乱象背后,一地羊毛


instSHEIN被薅:乱象背后,一地羊毛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据Instagram用户反映,一家位于洛杉矶的女性精品店,其平台商店上的宣传语为“改造即是创新”,表明该品牌支持服装改造,所销售服装多为可回收利用材料或废弃面料制成,低碳环保。
不仅卖点出众,而且更为醒目的是其从60美元到150美元不等的标价。虽不算是快时尚的价位区间,但对于声称的纯手工制作的服装来说,该价格似乎低得让人“疑心四起”。
只消进行反向搜索该产品图像,便能证实大部分消费者的疑虑——谷歌搜索结果显示,同样的促销产品在另一家Instagram精品店和全球速卖通平台(AliExpress),正以不到标价一半的价格上架出售。
新奇的服装风格和营销方式,相信让很多用户都以为,该品牌服装均为自主设计制作,而不是从海外制造商采购定制款式。然而恰恰相反,该店铺如Instagram里许许多多的其它“诡店”一般,它们似乎已经成为社媒型商务发展的“另一条腿”。
#1 他山之“价”,可以攻“心”
多年来,Instagram一直在优化其交互界面,提供给用户无缝的购物体验。该平台向社媒型商务转变的步伐快如闪电,为“Insta精品店”这类特定类型的线上业务铺平了道路,这也在意料之中。
然而,这类商家的野心并不只满足于获取Instagram的潜在消费者,而是以该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红营销合作或投放定向广告,将客户吸引到他们的独立网站或电商平台,再进行其它的留存动作。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社媒寻找新产品和品牌,也比以往更加谨慎。
人们开始意识到,某些品牌并不像所宣传的那样原创真实、物有所值。消费者发现,他们在社媒平台所买到的衣服,比在YesStyle、亚马逊和全球速卖通等这类电商平台,或在SHEIN等这类独立网站上买的同款衣服,价格至少高出两倍之多。
例如,《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中的一名采访人员以每件34美元的价格,从Instagram精品店It ’s Juliet购买了两件裙子,这家精品店声称“诚信制造”,结果被发现,在全球速卖通上完全相同的款式每件只售10美元。
instSHEIN被薅:乱象背后,一地羊毛
文章插图
#2 冰山之下:商业逻辑全貌
部分顾客更关心的是商品来路。有一类Instagram商家专门从亚马逊或SHEIN等电商平台或者品牌方抢购商品后,并高价抛售以获取暴利,即本文所称的“诡店”;而另一类型的商家自身则无实际仓库与货源,继而与供应商合作,该模式称为一件代发或代发货(Dropshipping)。当然,也并不是Instagram上的所有商家都如前者一般无下限,还是会有很多知名或者初创品牌等常规商家,通过社媒平台搭建商业生态。
但这些线上“诡店”品牌效应疲软,只有为数寥寥的原创产品。殊不知,其背后的商家都很擅长打造品牌数字门面:他们通过猛烈的社媒营销攻势,或通过制造一个个令人信服又模糊的“品牌故事”(揭示创始人和员工的最低限度信息)以赢得消费者信任。
这些“诡店”的吸引力基于某种不可言说的因素——无论是个性因素,如独特的服装设计;还是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可持续性——让消费者觉得,从此处购买商品,是因为自身与其所展现出来的某些元素相契合。
但没想到的是,“诡店”商家纯粹是在讲故事——故事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盈利——让消费者产生错觉。
但也有人可能会说,事实上,整个零售业几乎都建立在某种程度的“欺骗”之上。毕竟许多零售商都从同一家供应商采购产品,然后经过精心包装,让消费者将注意力聚焦在成品和服务本身。大部分消费者也不会过于关心他们的产品源自何处、生产过程为何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