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滴滴下架140天,出行的战争远未结束( 二 )


二、出行之战的入场券出行产品不是一款简单的工具类App,靠着程序员的996就能快速搭建上线。除了产品运营本身,还需要至少三方面的准备。
1. 不菲的启动资金有钱,才能踏入出行行业。
【 用户|滴滴下架140天,出行的战争远未结束】出行是一个行业问题,出行的MVP至少得一个城市的覆盖度。这跟单车不太一样,单车是近距离的蜂窝运营。出行一旦开城就必须是全城覆盖。
要保证覆盖度就必须要保证两方面:足够的司机应单保证打车呼叫体验,足够的用户打车降低运营成本。
因此,出行要想开张至少得具备一个城市作为样本。这就包含了至少三方面的成本:运营成本、司机招募成本、用户教育成本。
这三个成本对应着的都是钱。第一期产品按时流畅的上线是钱,用户被教育的在上线后在平台打车的补贴是钱,司机初始的收入是钱。
在开城时,技术运营的边际成本基本为0,1个城市的平台和10个城市的平台除了云服务可能没多少区别。
但司机招募和用户教育的成本则得再来一遍。
2. 有预期收入的司机什么决定了出行平台的MVP验证成功?用户的打车体验。
但正如刚才说的关键——上线第一天就必须满城覆盖,这就必须要求司机作为服务者必须要ready,才能保证用户的打车体验。
那么作为一个专车/快车司机,多几个听单平台有成本吗?没有,越多越好,越多才能挑到更好的订单。
作为一个新平台,如何保证司机的稳定服务呢?必须保证司机入驻后的预期收入——预期不是每月能赚多少钱,而是最低能赚多少钱。
即司机的收入要有兜底机制,服务的越多赚的越多,服务的少平台也能保证司机拿到正常的钱。
收入预期是司机能一心一意为平台服务的保证,保证司机能完全听从平台的调度。
到了这一步,司机已经跟平台是契约雇佣制,兜底的收入相当于平台自己雇佣的司机工资,做的是B2C的出行生意。
这也是现在参与出行战争的公司基本全是B2C模式的原因。
3. 有声量的重点城市作为一个拿融资的公司,总要做出一抹亮色给自己喝彩,来提升团队的士气和资本的下一轮认可。
这个关键就是:在重点城市获得一定的市占率(20%↑),在其他城市有复制的经验。
前者代表能成功验证模式,后者能把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城市。
这是美团外卖的开城逻辑,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定位和打法不同,关注和追求的结果也不同。
这就有形中抬高了进入门槛,不仅要开城,还要必然成功。
4. 出行生意的价值既然出行的入场券有三座大山,那前仆后继的竞争者们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涉及到打仗的多种打法。
商业的战争有很多种打法——打死、打残、捣乱、伪装。身处赛道的玩家们,竞争的价值也许不是为了超越滴滴。
对于投资的车企来说,出行是自家商务出行车市场的供给侧,保证自己研发车源的销量,保证自己的技术经过试验后迭代。
每开的一辆车也是行驶在路上的移动广告,尤其是新能源车的推广曝光。也许对于车企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出行的战争,可能是一场新能源车的试炼。
对于其他领投方,有的是为了扰乱滴滴的节奏,有的是想加持新的变量。但不管资方有多少小心思,对于出行公司来说有契机发展、有钱做大就好了。至于其他的,发展之后再看也不晚。
三、出行战争的胜负手战争远未结束,那么什么时候战争能结束,或者说什么才会影响最终的胜负呢?
1. 不是价格足够低价格战、补贴是出行大战的常规打法,但价格低是制胜的胜负手吗?不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