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滴滴下架140天,出行的战争远未结束( 三 )


现在已经很难通过价格战将竞争对手的打崩溃,资方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存在。
那补贴的意义是什么 ?是唤醒。唤醒用户对产品的认知,新出了打车平台下来体验一下,新开了打车业务价格便宜试一试。
价格低能吸引的用户,但没有粘性。他们就像潮汐一样,哪里补贴去哪里。
一个稳定健康的出行行业,肯定是各方巨头联合定价,保持价格稳定,就跟欧佩克石油组织一样。但现在出行未进化到这个阶段。
价格低打不死竞争对手,能使用户唤醒的补贴力度就够了。因此价格低不是胜负手。何况价格补贴模式的发展不长久。
2. 不是用户服务好打车服务除了刚需的A到B,还有用户在路上的行驶过程体验。
可以是行驶之前的预约等待、飞机晚点免费,也可以是行驶中的豪车、免费纯净水等等。但这些服务是胜负的关键吗?未必。
出行服务的核心是行,即保证A到B的前提下,这些服务才有意义。
如果为了服务,而让用户延长了A到B的时间,就舍本逐末。
用户服务对出行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是能提升公司客单价的服务,是能提升赢利的服务,核心是用户分层。
但这不是出行行业的核心。先送到再送好,核心还是送到。
3. 是稳定的预期出行行业的胜负手是什么?有且仅有是预期。
只有预期明确,才能让用户的打车行为发生变化,从而使用一款打车产品。
出行战争的决胜点,不是在打车当时和打车之后,而在打车之前。包含用户和司机两个群体的打车之前。
用户的打车预期是保证能打到车,不用等待两个小时。司机对应的是收入预期,他能赚到一份体面的收入。这两者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良好运转,司机不被剥削,乘客不被霸凌。
但出行行业有订单高峰和低谷,核心是早晚高峰节假日的高峰订单预期,这就需要平台在时间段内调动大量的车辆。
也许,出行公司应该主动的通过数据去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这样才能降低订单的服务时长,提高周转。
这个背后是效率之争、责任之争,是真正让出行变美好的初心,而不是一个赚差价的中间商。
其实很难,但难才是关键。
四、最后出行战争,我们身处其中。对于用户来说,竞争越激烈福利就越多。对于司机来说,竞争越激烈待遇就越好。
在滴滴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司机被剥削的问题、乘客安全的问题时有发生。但在竞争的促进下,这个行业会变得更好。
出行战争也许永远不会结束了,可能跟可乐一样,相爱相杀的成为常态。
但我们的可选项变多了,挺好~
#专栏作家#王海,公众号:产品经理大百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易产品专家,对产品增长和商业模式有深入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