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报|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或将迎来更严监管 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将加强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保护个人信息重拳频出。在《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前不久的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施行,全方位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
日前,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拟加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见稿》的基本准则是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将数据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核心数据,不同级别的数据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国家对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对核心数据实行严格保护。
这意味着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或将迎来更严监管,个人信息权益有望进一步得到重点保护。
为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加一道保险
强制收集生物特征信息给不少人造成了困扰。
“被强制扫脸,让人很不舒服。我认为我们需要多样化的身份认证方式,而不是被强制使用某一种。”山西太原市民刘先生告诉采访人员,不久前,他居住的小区要求住户刷脸才能进入大门;且门禁卡已失效,如果不录脸,住户进出大门就只能麻烦门卫手动开门。“因此,好多业主及住户不得不去录脸。过了一段时间,部分业主去物业抗议,之后门禁卡才被恢复使用。”刘先生说。
除此之外,各类APP同样喜欢强制录入人脸。北京白领乔西称,自己手机上多款APP的登陆方式都是强制刷脸。“还有部分银行客户端,我每次登陆都要经过重重检测,从身份证、银行卡、登录密码到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全部验证完了还不够,一定要再来一次人脸识别。现在不到万不得已,我一般不轻易打开这些APP。”乔西表示。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些信息安全隐患。针对网络上个人隐私信息泄露、APP强制用户人脸授权否则不能使用等情况,《意见稿》指出,数据处理者利用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的,应当对必要性、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不得将人脸、步态、指纹、虹膜、声纹等生物特征作为唯一的个人身份认证方式,以强制个人同意收集其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中国城市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生物特征属于指向个人的唯一身份识别特征,属于个人的重要隐私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不法分子或可利用其伪造身份证明,越过个人安全防护栏,使个人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一些更加关键的信息比如基因信息,甚至可能对个体未来就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或者出现基因歧视等问题。”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今后所有数据处理者都不得利用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
“不是禁止,《意见稿》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给用户选择权,利用人脸还是指纹需让用户选择;二是企业不能收集这些信息或者泄露这些信息,未来此类信息将集中在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企业获得身份认证接口,不存储用户信息,但同样能够完成认证过程。”盘和林如是说。
“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一旦泄露,若落入诈骗组织等非法机构,则会对个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安光勇告诉采访人员,如果未来存在一种技术、机制、监管手段或其结合物,能够确保个人生物特征数据百分之百安全,那么到时候这些数据也能为大众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平台或迎更严管控
推荐阅读
- 同城|顺丰同城难"顺风"?
- 热搜|“电信断网”上热搜:波及全国多个城市
- 网购|菜鸟春节保障300城照常收货,3亿补贴直接发给一线员工
- 东莞|马云刘强东投资百亿,华为把总部搬过去,这座城市现在如何?
- gdp|让华为搬总部,马云砸80亿,京东斥320亿的不夜城现在怎么样了?
- 东大门|在县城开服装店:比新消费更懂营销,比电商更懂下沉
- 刘强东|这个城市咋了马云投50亿,华为跟100亿,刘强东跟300亿
- 直播|一线城市发真货、四五线城市卖假货,直播购物你被区别对待了吗
- 直播|在县城开服装店:比新消费品牌更懂营销,比电商更懂下沉
- 西城男孩|不该神话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