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目标用户从哪来?( 二 )


像很多电商企业、快消品企业、以及电子消费品制造企业,多会选择这种方式进行用户定位。这种方式考验的是用研人员如何研究出一种有效的用户生态地图模型,而且这个地图模型的趋势性是可以满足未来几年的。同时“T“的选择标准是需要内部存在共识的,否则这个地图的应用性也会形同虚设。
3. 清晰化产品假设就是要在“目标”上着手,让完全不清楚的目标产品价值,往清晰的路上更进一步,这需要产品经理作进一步的选择。不能既要又要,可通过市场分析、竞品分析等其他研究手段,把目标产品价值圈定范围进一步缩小,有一些初步清晰化的方向,由此可缩小“STP”的研究范围,也自然能减轻用户调研的负担,让研究重点更清晰化。
这种方式是需要产品经理、市场研究、竞品研究人员多方协同合作,同时产品经理能有决断力,做出相对合理的产品目标假设。
所以,当目标产品价值不清晰时,大规模用户调研,相当于一种由外向内的寻找方式,仿佛是弱水三千,如何只饮一瓢。由产品经理牵头从内部清晰化产品目标假设,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方式。实际工作中,是两条线都在进行,需要互相支撑。
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做“STP”,“T”的部分实际是最为重要的,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二、“T”是选择、取舍的过程,“T”需要的是标准、谋略、协同、共识1. 标准是基于怎样的一个维度和要求去选择这时,常会借助一些分析模型,如SWOT、CANO模型等。但模型都只是工具,对于具体的企业、具体的项目,需要有适配性。什么是最适合的标准,这需要产品经理或有决断权的人来进行判断。每一个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联度是多少,哪个变量是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这些都需要关键人物对业务目标与市场用户的关系,进行充分消化和理解。
2. 谋略是一个形容能力的词汇在“T”选择环节,考验的是多方信息整合的能力,以及对于目前局势和未来趋势的综合性判断。
一个项目团队中,往往是最有决断权的人最需要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考验的是经验,更考验的是洞察能力、战略布局能力。很多成功的产品,都会有一个知名的产品经理为灵魂人物,如微信的张小龙,抖音的张楠,拼多多的黄峥等。谋略换成另一个常见词,可为是“洞见”。
3. 协同,是指调动各方资源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指个人的能力,还是反映整个组织、企业的制度能力。在“T”环节,需要各专业人员分工合作,提供各类准确有效的信息,外部的行业发展、政策、竞品动作,内部的成本、技术、资源,这些信息越准确有效,越能在抉择上果断精准。同时协同是需充分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性又能打破壁垒,让多方人员同节奏的互相助力。
由此,底层共识很重要。
4. 共识是一个团队的基础建设要素从团队搭建之处就要开始建立,并在无数次成员互动、协作、会议中逐步夯实。尤其对于目标、行动原则的共识,如果达不成一致性,将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隐患。在“T”的环节,同样如此。核心团队成员需要对选择用户群的标准、目标、影响都有共同的认识,才能在之后的研发过程中坚定初心,而所谓的“初心”正是从这时开始建立的。
标准、谋略、协同、共识,影响的是用户定位的市场有效性、精准性。“S”的市场摸底调研,只是提供选择的主要信息源。“P”是抉择后,拎出这一类用户进行深入解剖,也就是常说的——建立目标用户画像。这两部分都有很多常规的方法论可依据,只有“T”部分藏在黑匣子里,非显性,难捉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