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目标用户从哪来?( 三 )


介绍一个案例:
最近听到一个播客,其中嘉宾请来瓜子二手车创始人杨浩勇。他说,在最开始创办瓜子二手车时,他是抱着通过互联网改变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目的,其中二手车市场杂乱丛生,他觉得反而是机会。当时他们调研完一轮,存在各种各样的用户需求和痛点,经过团队多轮讨论,他们认为“价格不透明”是用户最大的痛点,针对这类用户需求,由此最初把产品定位为“不赚中间商差价的二手车平台”,广告定位语也直接应运而生。
经过多年的发展,用户的不断积累,他逐渐发现瓜子二手车吸纳的用户群始终增长有限,他对这个市场用了一个金字塔模型进行解释。他说二手车市场可以看作是一个金字塔用户市场,通过解决“价格不透明”的用户问题,他们吸纳的也只是金字塔往上的一小批人,而想要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必须得往下沉市场迈进。由此他们重新定位产品为一个纯线上交易的电商平台,“免费开七天,无理由退货”,成为新一代产品广告定位语,以吸引对线上购物更有需求的广大下沉市场用户群。
这个案例给我很大启发,也很能反映实际企业中的“STP”过程,尤其说明定位是如何产生的。
对市场的调研,用户需求的把握,这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S”,是体现用研人员的专业性所在。其中案例中提到“最大的痛点”,这个关键信息也是来源用户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但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是有很多维度可选的,是看“重要度”还是看“疼痛程度”,或是“惊喜程度”,这都是不同视角。
杨浩勇与团队多轮讨论,选择了定位有“价格不透明”痛点的用户群,这个结果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尤其在早期,没有市场验证,没有竞品试错时,做什么选择都是一次从0开始。只是后期的用户积累,才最终证明这个选择是存在有效市场。
而之后,当产品目标从0到1,变为1到100的增长时,也决定了再一次作用户群定位选择时,所看重的维度发生了变化。用户需求与用户规模的关系被更深的理解,所以他选择金字塔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结合对趋势的把握和自身企业实力的信心,他选择定位为有“线上消费需求”的用户群。
这还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在各行各业中真实存在很多次失败的用户定位。要么不尊重用户需求,直接拍脑袋决定;要么过度依赖于用研人员给出答案,顺便把其变成背锅侠;要么多方人员争得不可开交,迫于项目时间随意选择;要么可能恰好选对了,但产品研发过程早就把初心忘之脑后…
定位早已不只是营销层面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的产品研发,用户定位、产品定位是产品的内核要素,也是常说的产品价值观。
“STP”不是一种教条的理论,更多可视为思维方式,并且每个环节也并不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只是当我们需要在商业中做用户定位时,可审视我们在哪个环节上是存在不足的。
而作为用研人员,“用户定位”绝对能算作最具挑战的课题之一。尤其当下游业务方张嘴就问“目标用户是谁”时,是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不就是一个用户画像”。
要深层理解“用户画像”,就要理解“STP”用户定位是什么。
公众号:达摩万花筒
本文由 @安拉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