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中国无人机走进民用大时代:半部制造史,三个想不到( 二 )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12年,可以说是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民用无人机市场开始出现,涉足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将技术投入民用领域的军工企业,二是众多民企。
这个阶段,起步中的民用无人机市场发展缓慢,企业致力于积累无人机相关的飞控、云台等技术,并将之应用于专业级领域。
到了2012年底,大疆Phantom 1面世,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中,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标志着航拍一体机时代的到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无人机消费级市场开始出现井喷式爆发,并带动了整个民用市场的勃兴。

中国制造|中国无人机走进民用大时代:半部制造史,三个想不到
文章插图
大疆精灵无人机 图源:Pixabay
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2017年,是中国民用无人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消费级市场一骑绝尘,成了民用无人机市场的绝对核心。
消费级无人机的繁荣,部分得益于前一阶段的技术积累,而无论是开源飞控,还是其它硬件成本的降低,也都让无人机的造价越来越亲民。
而市场的引爆,则有赖于大疆Phantom 1的独特设计。
Phantom 1之前,市面上多为固定翼或单翼直升机,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市场往往局限于小众的发烧友群体。

中国制造|中国无人机走进民用大时代:半部制造史,三个想不到
文章插图
固定翼无人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操作难度太大 图源:Pixabay
而Phantom 1创新的多旋翼,相较于固定翼或单翼直升机,更易操控和悬停。另一方面,多旋翼无人机航程短、飞行高度低、飞行速度慢的缺点,却恰好迎合了普通消费者对无人机操控的需求。
而将相机集成在无人机中,让航拍变得更简单,又增加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这有点像当年的iPhone之于其它手机,王者荣耀之于传统电脑对战游戏,用户的理解和使用难度降低了,交互性和体验感却提升了。
这对于一种产品从发烧友群体“破圈”到“小白”消费者群体,至关重要。

中国制造|中国无人机走进民用大时代:半部制造史,三个想不到
文章插图
王者荣耀成功的标志,是从年轻男性群体“破圈”至全年龄段两性用户 图源:王者荣耀官网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消费者对无人机的认识,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有趣的是,关于Phantom 1的面世,不但在之前难寻类似产品,即便在这之后,其它无人机厂商的跟进速度,也显得姗姗来迟。
——在大疆Phantom 1发布一年多后,亿航才于2014年5月发布GhostDrone;
——再往后,当昊翔于2014年12月发布台风Q500时,大疆已经于前一个月发布了其新产品“悟”;
——而当零度智控于2015年2月发布其首个消费级无人机Explorer时,距离大疆发布Phantom 1,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在大疆开始起势的时候,其实没有一家具备实力的国产厂商及时与之抗衡,以至让大疆有机会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300万营收,暴增至2015年的64亿元营收,占据了全球68%的市场份额。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产业链和产品设计等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当时很多“大厂”所瞩目的,是专业级市场,也就是无人机的商用领域。
例如成都纵横,20年来从未正眼看过消费级市场,“他强任他强”,一心专注于专业级市场。

中国制造|中国无人机走进民用大时代:半部制造史,三个想不到
文章插图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一直是成都纵横主打产品 图源:成都纵横官网
而成立于2007年的极飞科技,则牢牢定位于农林植保方向,同样也是专业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