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中国无人机走进民用大时代:半部制造史,三个想不到( 三 )


类似的企业,在国内外随处可见。
零度智控也一样,一直以过硬的技术为傲,在航模比赛拿奖,做无人机编队表演,积极拓展在专业领域的应用。
在看到大疆占据了消费级市场的先发优势后,零度CEO杨建军既承认大疆把无人机行业从专业市场带入消费市场,表示了奋勇直追的决心,但另一方面,他还是对消费级市场保留不少疑虑。
所以尽管在大疆Phantom 1发布后没多久,零度智控就推出了自己的多旋翼产品,但其面向的对象,主要还是行业用户。
在一次访谈中,杨建军表达了对空域管制和安全问题的担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允许飞机满天飞,除非是很小的玩具,但如果你以一个很便宜的方式,把价格降得很低,用户量就会变得很大,这种方式你做手机可以,但做飞机这样是不对的,很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中国制造|中国无人机走进民用大时代:半部制造史,三个想不到
文章插图
2021年春,来拍摄“列车穿过花海”美景的无人机一度逼停轻轨列车,重庆轨道交通微博发声提醒 来源:重庆轨道交通微博
杨建军的担忧不无道理,空域管制涉及公共安全,不可能随意放开。对于无人机企业家们来说,除了空域管制问题,对消费级市场的相对不重视,也许还因为如杨建军话中所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消费级无人机利润相对微薄,不及专业级。
此外,设身处地来看,当年专业级市场看起来其实更诱人:很多应用领域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因此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等优惠。
于是就形成了群雄“逐鹿”于专业级市场、而大疆却在消费级市场“逐兔”的场面。
万万没想到,消费级市场这只兔子,竟然这么肥。
根据Frost&Sullivan等机构的数据,从2013到2020年,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从14.95亿元增长到了315亿元。
结构方面,这些年来,消费级无人机也始终占据着民用无人机的50%以上比例,稳压专业级无人机。
当众多厂商瓜分着工业级市场份额时,大疆将消费级大半市场收入了囊中。
很难说这是其他企业决策判断上的失误,毕竟每个企业的技术优势、战略方向各有不同,专业级市场也确实一直保持着平稳扎实的发展,只是半路杀出的消费级市场太夺人眼目了。
随着消费级市场增速放缓,从2017年到今天,可称为民用无人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专业级市场发力阶段。伴随着5G等领域的成熟,专业级无人机的应用前景也变得无比广阔。
不过在关注第三阶段之前,还有一段故事不能不提——民用无人机的中场泡沫。
02 泡沫和涅槃中国信息产业网数据显示,2013-2015 三年,全球消费级、工业级无人机的总销量分别为:15 万架、37.8 万架和 57 万架——三年涨三倍。
全球“疯长”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强力输出。当时有个说法:“全球每卖出10架无人机,就有7架是中国制造。”
这也刺激了国内无人机公司数量的暴增:到2016年,中国一共400多家无人机公司,绝大多数是几年内刚刚成立。
在种种数字、新闻的推波助澜下,无人机行业迎来了它的融资热潮。
据华创证券,2015年1月,雷柏科技投资5000万元,获得零度智控10%股权;同年8月,亿航获得4200万美元B轮融资,昊翔则获得了英特尔6000万美元A轮融资......
这一年,无人机行业融资次数达到了49次,是2014年的4倍有余,2016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行业历史最高的60次。
然而,“暴饮暴食”般的融资,让无人机行业着实有点“吃不消”。问题很快开始浮现。
2016年12月,亿航内部裁员70多人。没过几天,零度智控裁员130多人。不过零度智控依靠技术支撑,其无人机至少一直给市场带来新鲜感。相比之下,其它一些厂商就显得底气不足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