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出走BAT的科学家们,被VC疯抢( 三 )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早在2017年,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就说过,未来人工智能将要取代50%人的工作。而《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也显示,五年内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超过4000亿元。
与“新消费”、“文娱”等产业不同,AI行业是技术驱动型产业,普通创业者不在这个行业深耕三五年是无法入门的,而科学家下场创业能够起到领头与整合的作用,而且现在AI行业的各个应用领域都亟需技术型人才,市场缺口很大。
可以说,现如今科学创业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机,做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这一批人,也都迫切地渴望从技术走到具体应用场景中去。

最近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一篇“给科研型创业者的九条建议”刷屏,文中道出了科学家创业会面临的种种问题:科研或技术出身他们在专业领域权威,技术积累深厚,但也往往因为出来创业相对较晚,年龄较移动互联网创始人创业相对偏大;也会因为科学、技术导向较强,性格相对容易固化,容易单线思考,更难接受新事项;科学家往往是顺向思维,喜欢从技术路线去思考产品形态,但市场往往需要的是逆向思维,要根据商业需求去倒退技术匹配。
从BAT出走的科学家能频频得到资本的青睐,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道有关“性价比”的选择题。
VC决定是否投资一家公司,一定会预判这家创业公司的价值,在这个维度上,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是否拥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与产品,虽然AI技术落地漫长,但胜在前景宽阔。
从互联网大厂出走的科学家们,不仅有实打实的技术,更具有商业方面的知识与历练,既有科技型人才的踏实,又有企业家懂得变通的头脑,还有寻常创业者不可得的人脉资源,这些都是他们最具价值的点。
近些年AI创业早已不如2015年那么火热,在市场大环境遇冷的情况下,各家都开始收紧钱袋子,出手也更为审慎。
相比较而言,投那些经过实战的“有钱有人有头脑”的BAT科学家们,明显有更大的赢面,也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技术决定着企业经营寿命的长短,互联网大厂争抢科学家背后,其实是争抢技术壁垒构建的砝码,而这些被大厂吸引来的科学家们近些年频频出走,也许是企业与个人职业追求的不适配,也许是学术与商业没能很好的兼容,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
他们始终站在产业的最前沿,是一群触摸未来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