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转正”愈发困难,网络流行语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二 )


这得到了语言学家的认可,“语言的生命在使用者中间,评选可以基于自己的价值和准则,但并不能决定语言的存灭。”有语言学家对采访人员表示。
语言学中有一个比喻:语言是一条河流,不断有旧的渣滓沉于河底,最终消亡,也不断有新的河流汇入,让这条河流保持活力。这个比喻用来形容新旧语言现象的出现和消亡。
这能解释网络用语的“转正”现象。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出现了网络用语“给力”,这成为标志性事件。此后,许多网络用语开始出现在主流媒体中。当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中还表示,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
仔细研究那些被认可并“转正”的网络词语,不难发现它们都带有这样的特征:符合汉语结构规律、符合汉语语法规范。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即使使用者众多,时下的一些网络用语也越来越难以“转正”。
语言规范不仅是各个语言内在的要求,全民语言中那些准确、鲜明、生动和具有普遍性的成分才有机会在语言的长河中葆有长久的生命力。“你OUT了”“886”“法海你不懂爱”之类等消失的网络用语,原因就在于此。相信“yyds”“绝绝子”这类在表意体系的汉语里看不出所指为何的词,一定也会消失,同样基于此理由。
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部教师包媛媛认为,即使出于纯洁和规范母语的良好目的,我们在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上,也不必“一棍子打死”。该规范的规范,该引导的引导,但网络世界,大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我们理应相信汉语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强大的自我净化和发展功能,自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今,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语言,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这条鸿沟是否会进一步拉大,但与之前相比,现实世界对网络用语(一些还被人称之为“网络黑话”)的认可度在降低,“网络黑话”似乎正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网络用语的“转正”也越来越难。
“yyds”“绝绝子”是什么意思?网络世界里,使用者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
这在今年年的“十大流行语”评选中也有所体现。12月8日,《咬文嚼字》杂志社编辑部发布“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yyds”“绝绝子”等被排除在外。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婧在解释评选标准时称,这涉及“社会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
不止于“流行”
今年的“十大流行语”,是一场不止于“流行”的评选。
8日发布的十大流行语包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
黄安婧所说评选标准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反映年度特征、坚持价值原则、秉承规范理念。
因此,基于价值原则,“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惧症”“社会性死亡”等“三社”因为发布方出于“遏阻庸俗、暴戾语言的传播”的考虑而淘汰,“小镇做题家”则因对某类人群有“歧视”之嫌而落选。基于秉承规范理念,“yyds”“绝绝子”“夺笋”则被淘汰。
对“躺平”这一带有“消极”色彩的词语入选,发布方则表示,在词条阐释时做了积极引导,明确指出:“年轻人应理性地看待竞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永不放弃,为理想和未来努力奋斗。”
今年早些时候,一篇引起较大讨论的文章也传递出对网络用语的类似态度。这篇名为《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的文章,把“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这类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的人称为“文字失语患者”,并为其对症开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