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的规定,人格权益受到侵害的,权利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张某要求“反恶”公司赔礼道歉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鉴于案涉侵权行为发生在“反恶”网站,“反恶”公司应在该网站首页连续30日置顶发布道歉声明,就非法处理张某个人信息和侵害张某名誉权的行为道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七条的规定,自然人发现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处理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请求信息处理者及时删除。张某诉请“反恶”公司停止侵权,删除“反恶”网站上所有涉及张某的个人信息于法有据。因张某未提供证据证明其存在严重精神损害,故法院对赔偿精神损失的诉请不予支持。
4、关于张某诉请“反恶”公司披露发布其个人信息及侵犯其名誉权的网络用户的姓名、联系方式、网络地址,因该诉请不具有强制执行性,且“反恶”公司已经法院判决承担侵权责任,故法院不予支持。
法 官 说 法
文章插图
法官 李朋
伴随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个人的信息收集处理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实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需在界定个人信息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知情同意为原则,并对个人信息处理者设定一定的义务。
一、构成个人信息要满足三个要件:
首先是具有可识别性,这是核心要件。所谓识别就是通过该信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将某一自然人“认出来”。识别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
直接识别是指通过该信息可以直接确认某一自然人的身份,无须其他信息的辅助,例如某人的身份证号、基因信息等;
间接识别是指通过该信息虽不能直接确定某人的身份,但可以借助其他信息确定某人的身份。
其次是要有一定的载体,这是个人信息的形式要件。个人信息必须是要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下来。
最后,个人信息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不是个人信息的主体。个人信息类型众多,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身份信息、生理信息、社会信息、健康信息等。现实中,认定某项信息是否属于个人信息的难点在于该信息是否具有可识别性。信息处理者仅对个人信息简单进行部分加星“*”处理,但是通过关键词搜索仍可以关联到该信息相对应的姓名、平台账号、手机号码、收件地址、曝光记录等,即可以认定该信息具有可识别性。
二、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征得被处理信息主体的同意,且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网络平台在取得个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处理个人信息,且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取得个人同意。
三、网络平台应当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守门人”,主动承担平台义务。
网络平台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根据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个人信息的种类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等因素,网络平台应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个人信息实行分类管理,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
推荐阅读
- 商家|淘宝禁止“好评返现”
- 百叶窗|淘宝上要价900的杜亚电动百叶窗拼多多上就卖600,让我来试试水
- 恕我直言|“恕我直言,应该没人能驾驭的了这件衣服,哈哈哈哈哈太好笑了”
- 搜索引擎|百度起诉人工刷量平台我爱网干扰搜索引擎算法,获赔200万元
- 元宇宙成了苹果内部的“伏地魔”?
- 凤鸣村|去岁我市农村电商零售额43亿元
- 马云|周星驰被马云问:我一天赚191亿,你呢?看周星驰高情商的回复
- 互联网时代|“新微信”诞生, 马化腾已正式确认, 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 高丝防晒乳怎么样-高丝防晒乳好用吗
- OPPO手机录音模式怎么切换-OPPO手机录音模式切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