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采访人员 于海军
“脱单盲盒”也许会让你怦然心动,但是对于情感不能盲目、随机,冒着自己隐私泄露风险换来的“爱情”,能否品尝到“真实的甜蜜”,值得审视和商榷。
近日,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一种“脱单盲盒”。消费者仅需花上一元钱,就可以获得一张写有陌生人微信号或者QQ号的卡片,也可以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卡片上投进盒子,等待“有缘人”的出现。
有媒体报道,这种“月老办事处”,也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不仅有了与之相关的小程序,还有电商平台推出“脱单盲盒”店铺,并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
“万物皆可盲盒”?
别再试探监管底线!
今年8月份,长沙某大学生摆地摊卖盲盒走红网络,“脱单盲盒”也进入公众视野。有电商平台的店铺显示已成交10万件。从“礼物盲盒”“文具盲盒”到“宠物盲盒”,到“脱单盲盒”,“万物皆可盲盒”不断催生出新的样式,这种层层包裹的外衣吊足了公众胃口,捕获了公众的关注度。
与此同时,近年来围绕盲盒“变了味”“被玩坏”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甚至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盲盒,也在不断试探监管的底线。
没有良好合理的规则约束,
任由这些“脱单盲盒”野蛮生长,
很有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脱单盲盒”满足了部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拓展了社交边界,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新鲜感和刺激感都是一时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能找不到心仪对象,更有可能因此而带来隐私泄露风险,也不排除会陷入“杀猪盘”的可能。商家在收集了大量用户信息后,难保不会将其售卖给不法分子。此外,购买盲盒后获取到的对方身份的正当性和真实性也存疑,近些年网络中虚构个人形象骗取钱财的事件屡见不鲜。
坦率地说,如果没有良好合理的规则约束,任由这些“脱单盲盒”野蛮生长,便有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必须强调的是,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脱单盲盒”不是监管盲区,在商品和服务上线之际,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监管也应及时跟进。
相关电商平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对于此类小程序和店铺多加关注和审查,借助自身海量数据对其进行分析监测跟进,及时制止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不良信息。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需严格审查核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共享经济下,小程序开发者和电商店铺平台需要明白,抢占盲盒风口可以,但是不能盲目,只有诚信经营,维护用户个人隐私,才能为自身谋求长远发展。
以往,新型陌生人社交平台如涉及买卖交易,往往会衍生出诈骗或各类套路,需要提醒的是,面对一些非正规小程序和存在隐患的平台店铺,要谨慎填写个人信息资料,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同时,也要守护好个人情感。
“脱单盲盒”之所以能兴起,有受众,也凸显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近些年有些地方的工会、社区、团组织就尝试采用线下活动满足当前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可靠放心的渠道多了,风险自然少了。
“脱单盲盒”也许会让你怦然心动,但是对于情感不能盲目、随机,冒着自己隐私泄露风险换来的“爱情”,能否品尝到“真实的甜蜜”,值得审视和商榷。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原文刊载于2021年第25期《民生周刊》杂志
_原题为:《“脱单盲盒”不是监管盲区》
作者:于海军(本刊评论员)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