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估值层面讲,如果腾讯分期分步宣布减持京东,对市场信心无疑会造成持续的打击,也会不利于京东一方。一次性地宣布减持到位,虽然会对京东的股价带来短期压力,但是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 何况上面已经提到,京东今年的跌幅明显小于互联网中概股的平均水平。
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减持?
腾讯没有选择在二级市场抛售京东股票,而是将股票以实物形式分派给了全体股东,这种减持方式是非常罕见的。腾讯既没有获得现金,也无法在财报中记录投资收益。但是,我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明智的。
如果腾讯在二级市场抛售京东,仅有两种可选方式:集合竞价(普通交易)或大宗交易。前者不现实,可能要花上几个月乃至几年,在此过程中会不停地造成市场冲击。后者则要面临一个很大的疑问:究竟谁来接盘?中资机构很难接住,而如果让外资机构去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无疑太敏感了。试想一下,如果一组美资、英资或日资基金拿下了京东的 15% 股份,媒体标题一定会很热闹 —— 所以一定要避免这种热闹。
腾讯并不缺钱。截止 2021 年三季度末,腾讯账面的现金、受限制现金及定期存款高达 2000 多亿元。在目前状况下,就算回收现金也找不到很好的再投资途径。把股票直接分派给投资者,使得腾讯失去了记录投资收益的机会。但是,港股市场主要看的是 Non-GAAP(扣非)净利润,本来就是要扣除投资收益和一次性损益的,所以也不会影响估值倍数。
从公司财务的视角看,腾讯做出了一个有利于股东(但不一定有利于管理层自身)的决策。这个决策足以让长期投资者额手称庆,因为它说明腾讯确实把股东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是要为股东赚钱,而不是赚股东的钱。这也是腾讯在港股上市十多年来一直深受机构投资者欢迎的根本原因。
会有下一个吗(下一个会是谁)?
我认为短期内(到 2022 年中期以前),腾讯不会进行下一次特别大规模的减持。但是,对一些规模较小、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投资逐步退出是有可能的。例如,有些腾讯持股比例在 10% 以下,不参与战略决策,而且同时还与腾讯的竞争对手纠缠不清的投资对象(名字就不点了),是较好的减持对象。
更重要的是腾讯的同行 —— 规模类似的互联网巨头,为了顺应监管趋势,可能做出类似的举动。今后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互联网行业 “合纵连横” 的结束,横向整合基本停止,纵向整合也大幅下降。如果在几个月内,另外几家互联网巨头抛售一些战略投资,或者拆分一些不太重要的子公司,我不会感到奇怪。
具体的减持或拆分节奏,也要看资本市场的走向。现在互联网中概股的估值已经很低了,此时抛售会很吃亏。如果接下来几个月中概股能走出一波反弹,哪怕只是小幅的估值修复,对互联网巨头而言可能都是绝好的减持机会。所以,中概股的漫漫长夜可能还远远没有结束。
谁会是受益的一方?
资本市场总是喜欢从任何事件中寻找 “受益者”,就像列宁曾说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服资本家把绞死自己的绳子卖给我们。” 不过,从腾讯减持京东这起事件,还真能找到一组直接的受益者,那就是 “硬科技” 公司。
进入 2021 年,包括腾讯在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加强对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 “硬科技” 的投资,而且争先恐后地宣传这些投资。它们都想让外界知道:“我们不止会做互联网平台业务,也会造芯片,或许有一天还能造光刻机。” 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是营造这种舆论氛围无疑是相当有利的。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
- 马化腾|刷屏!马化腾:腾讯只是一家普通公司,随时可以被替换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氪星晚报丨苹果年底前选定Apple Car制造商;腾讯或下一步减持美团和拼多多的股份;华为申请注册METAVISION商标
- 超级会员|腾讯QQ音乐内测版上线超级会员!年卡348元
- 腾讯三家公司|腾讯三家公司起诉“腾讯分分彩”侵权获赔 100 万
- 起诉|腾讯三家公司起诉“腾讯分分彩”侵权获赔 100 万
- 腾讯|钉钉领跑、企微爆发、飞书急追,在线办公"三国杀"升温
- 行程卡|中国电信回应“行程码查询异常”:对相关设备紧急扩容所致
- 大数据|中国电信:今日对大数据行程卡相关设备进行紧急扩容,异常已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