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用户下单库存变化分析( 二 )


分析表明:女装某品类70%的订单付款时间是在30分钟之内,20%的订单付款时间是在2小时之内完成。最初自营商城运营团队设置的付款时限是2小时,由于买手谈的此品类商品库存深度很高,经常出现活动期过,部分用户的单自动释放造成滞销的情况。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后续类似活动的付款时限调整为30分钟,购买转化率大为改善。既保证不出现超卖现象,又能尽快释放未付款订单,且使真正需要立即购买的消费者完成交易,从而提高购买率。
核心点还是在于突出了活动的紧张氛围,促使用户快速下单,且某一单品SKU极易打造爆款,毕竟用户很容易从众:我不知道哪里好,但是别人都说好的应该大概率会好。
第二,根据品类的深浅,设定库存扣减机制。
因为商品的库存数量较为敏感中,比如秒杀、团购等专属活动的打造,建议使用下单减库存的方式。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可能会出现商品超卖的情况,最后导致订单不能正常完成。且容易造成前端销售和后端供应链割裂,尤其是为了快速跑通MVP闭环的新业务是一个重要的打击。
下单减库存的好处说白了:就是买家体验较好。下单后商品就是用户的,用户可以慢慢支付。缺点是存在用户下单后不付款,最终商品库存下架后,想买的用户也不能下单。
第三,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恶意拍单。
恶意拍单是指用户拍下订单后不付款,导致商品下架。某些潮玩属性的商品很容易吸引黄牛进行恶意拍单,这种需要平台和商家联合处理。平台可以有用户黑名单,该类用户不给予大促期间的拍单资格。商家也可以向评审申诉,做暂不发货处理。
六、结尾思考现如今各大平台都流行预售模式,预售模式交了定金就扣减库存,但是只有支付完尾款才会生成可发货的订单。个人进一步的思考就是:付款完不发货的订单都可以走售后的,如果用户真的不想要,付完款还是会退的。以前是没有运费险,很多用户付款完嫌走售后比较麻烦,所以就默默承受了非理性消费的后果。当然如果你是人生赢家就是想买买买、剁手啥的,那就个案考虑了。
如今大环境的倡导,以及各平台运费险、七天无理由等等保证消费者的政策倾斜,付款机制的选择意义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反而是产品本身带来的价值,以及后端的供应链履约的因素会是重要的考量依据。
无论如何,对于普通人而言记住一点平台永远都会比用户聪明,今年的各种大促很明显各商家都在力推预售模式。无论是哪种扣库存方式,最终都是商家、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利益角逐。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不变的故事就是我们的行为都会交税。
本文由 @changewor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CCO协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