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 , 评选出了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 而其中最令人兴奋的科学突破 , 是“可控核聚变”技术 。
“可控核聚变”技术 , 又叫做“人造太阳” , 因为它产生热能的原理跟太阳这样的恒星是一样的 , 被认为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 。 就在本月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再次点燃了“人造太阳”反应堆 , 专业名字叫做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 这个实验装置最早是由苏联科学家提出的 。 中科院的这次实验 , 会让“人造太阳”变得更热、更持久 , 这是实验室方面的突破 。
不过如果问 , 可控核聚变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商用发电 , 这可就是个玄学了 。 在科技圈里 , 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你在任何时候去问科学家:“可控核聚变还有多久可以实现?”他都会告诉你:“还有30年 。 ”从1950年代 , 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开始 , 科学家们就一直是这么回答的 。
但是在今年 , 这个“还有30年”的答案终于要变了 。 著名科学期刊《自然》在今年11月发表了一篇文章 , 叫《通往聚变能源的竞赛》 。 讲的是目前全球有大概30来家科技企业 , 它们正在参与一项激烈的竞争——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成功实现商业核聚变的企业 。
这些企业通常是由某个知名大学或者实验室里 , 常年研究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团队发起的 , 目前累计融资超过了24亿美元 , 并且陆续公布了自己的技术时间表 。 其中最积极的方案是 , 在2025年左右 , 建成用于技术演示 , 可以产生电能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在2030年左右 , 建成商业上可行的聚变发电站 。
那么 , 这些公司是不是在吹牛呢?它们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在未来5-10年的时间里 , 就建造出商业级的聚变发电装置呢?
但从目前看来 , 这些创业公司是很有干货的 , 这些公司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向:新材料和新结构 。
先来说材料方面 。 比如美国的“共同体聚变系统(CFS)公司” , 这家公司的核心团队 , 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和聚变中心的研究人员 。 他们最重要的创新 , 是发明了一种高温超导体材料 , 用来包裹聚变反应炉的外壳 。 这可以让聚变反应炉的磁场强度高几十倍 , 从而大幅提高核聚变的发电效率 , 并且缩小反应炉的体积 。
还有美国的TAE科技公司 , 他们的技术路线非常大胆 , 直接在聚变材料上进行了创新 。 这家公司抛弃了全世界最常用的氢元素聚变 , 而是使用了硼元素聚变 。 这种技术路线的好处是 , 可以降低反应炉内部的污染和损耗 。
再来说说新结构方面 , 也就是在聚变反应炉的结构上进行创新 。 先来补充一个背景:聚变反应炉最常用的设计方案 , 是前面说的苏联科学家在1950年代提出的托卡马克结构 。 现在 , 有些公司正在对这种结构进行改进 。
比如英国的托卡马克能源公司 , 就是使用了一种球形结构 , 用来提高聚变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 。 还有加拿大的通用聚变公司 , 他们设计的反应炉结构有点像是活塞式航空发动机 , 通过不停地压缩反应腔 , 像一个大号发动机一样 , 周期性地引发核聚变反应 。
刚刚提到的这些技术细节 , 你可能不太熟悉 , 没关系 , 不用专门去记 。 你只需要了解 , 人类走向可控核聚变的技术道路 , 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 ,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
不过“可控核聚变”技术到底能不能按预计的那样 , 在2030年实现商用发电 , 要看两个关键技术节点 。
第一 , 就是要看能不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成功的“点火” 。 也就是去看 , 聚变反应炉中的温度 , 能不能长时间、稳定地超过核聚变的临界温度 。 这是核聚变发电的大前提 。
第二 , 要看这些聚变装置在实现“点火”之后 , 整体的能量效率能不能大于1 。 聚变装置为了维持自身运转 , 本身是要消耗电能的 。 只有当它的能量效率大于1 , 也就是反应炉所产生的能量大于它消耗的能量 , 才能投入发电 。
【可控核聚变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商用发电?这是科技界的玄学!】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