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专卖”政策 历朝历代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

从茹毛饮血开始,直到火的发现以后,人类才开始进入熟食阶段,而盐作为一种调味品进入人类的生活,实际是较晚的事情 。
直至中国夏朝,盐还是一种仅限于贵族享受的奢侈品 。到了商代,盐才为人们所了解,人们甚至用盐来治疗疾病,“以咸养脉” 。周之后,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无盐则肿” 。食盐作为烹饪的核心原料,《汉书》则称之为“食者之将” 。
在传统农业社会,虽然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但盐却必须从外界获得,不像粮食,只要有土地和水,就能生产 。
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食盐对个人是重要的,但对帝国更加重要 。换言之,帝国财政就建立在每个人的舌尖之上 。
管仲首开食盐专营
夏商周三代之时,中国还没有完全进入国家阶段 。周以降,盐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商品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依靠民众供养的贵族迅速发现了这一宝贝,于是周天子开始设立盐官 。
【“盐铁专卖”政策 历朝历代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春秋战国作为中国的黄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向早熟,随着盐的普及,盐的来源日益广泛,以崤山(潼关)为界,东面以海盐为主,西面以岩盐和池盐为主,南方则多为土盐 。四川自贡以井盐而闻名,江南甚至以盐城命名 。
在列国竞争的背景下,产盐的地区和国家依靠这项自然资源大发横财 。与此同时,一些商人也依靠盐而平地暴富,如猗顿就依靠贩卖河东池盐,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代富可敌国的大盐商 。
到了春秋中期,法家崛起,提出“利出一孔”思想的管仲率先在齐国对食盐实行官方专营,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2000多年的食盐财政之先河 。
“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 。夺私有为官有,变税收为垄断,官府的垄断权力从政治延伸到经济领域,财政汲取能力大大增强,巨额财政利益达到了富国弱民抑商的多重效果 。
《管子·海王篇》中说,国家征房屋税,人们会毁掉房屋;征树木税,人们会砍掉树木;征六畜税,人们会杀掉牲畜;征人口税,人们会拒绝生育 。只有国家垄断食盐,人民才无法逃避 。因此,盐就成为最理想的税收工具 。人人都离不开盐,这就决定了谁也逃不了税收 。
管仲食盐官营的“官山海”计划出笼后,齐国的盐价飞涨至它国数十倍 。在盐专卖制度下,盐的生产、销售和定价都由官府组织执行,导致其商品属性退化 。盐再贵,人还是要吃盐,民众的财富通过盐这个媒介迅速流进齐桓公的金库 。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道:“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
从汉至唐的“盐铁论”
从齐国始,食盐成为国家统治的根本,秦时盐利更是20倍于古 。一个偌大帝国,在接下来的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竟然依靠普罗大众每日必需的小小调味品来支撑,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
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正式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笼天下盐铁”,由政府募民煎盐,食盐官收、官运、官销 。
在27个郡共设盐官36处,主要分布在沿海、西北和西南产盐区 。桑弘羊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掌管天下财政大权40余年,是盐铁国策的主要策划者 。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汉昭帝的主持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60多位民间知识分子,与御史大夫桑弘羊就盐铁官营展开辩论,这就是著名的盐铁会议 。
这次盐铁会议其实是法家与儒家的辩论,结果是鸡同鸭讲,没有达成任何结果,唯一的收获或是作为会议记录的《盐铁论》 。“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儒士们所提出这种自由经济主张,与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体现的商业思想一样,完全吻合1800多年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和小政府理论 。
三国时期,魏蜀吴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斗争不断,食盐几乎被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夫盐,国之大宝也 。”两晋以后,盐业专卖制度进一步加强,《晋令》载:“凡民不得私煮盐,犯者四岁刑期,主吏二岁刑 。”
唐朝的盐利收入达到了“中央实际总收入的二分之一或至少达到五分之二” 。为了筹措军费镇压安史之乱,唐朝始立榷盐法(榷的意思是独木桥),将盐户生产的盐全部低价收购起来,然后再高价卖给民众 。实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严厉盐政制度,严禁私煮私贩,违者一斤一两皆处极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