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经济 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
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是一南一北的两个全国性金融中心 。只是到了蒋介石建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才变得一枝独秀,天津作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地位则更加凸显 。
从都城到边塞:首都南迁后的北平
北京金融中心的溢彩流光,在不断响起的枪炮声中渐渐消失,在政权轮替和首都迁移中改变了模样 。
1926年3月18日,一起震惊中外的惨案在首都北京发生 。这一天,段祺瑞执政府的军警野蛮镇压请愿队伍,当场射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刘和珍等47人、伤200多人,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语) 。
当北京进入“知识阶级恐怖时代”(周作人语)之时,南方革命的烈焰开始燃起 。这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揭开了以数万兵力横扫拥兵数十万之众的北洋军阀的序幕 。
民国北京景象
“南军北伐”日渐成为北京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此时,北洋政府在京城的管制和对“赤化”的打击愈加严厉 。一向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对文人学者“敬而言之”的北洋政府,不断收紧政策 。往南方去、尤其是到上海去,成了许多北京知识分子的现实选择 。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国政治重心南移,知识分子逐渐向上海汇聚 。
多年以后,作家施蛰存忆及1927年(时年22岁)的情景时写道:“??一九二七年下半年至一九二八年上半年,北平、天津的革命青年纷纷南下 。许钦文、王鲁彦、魏金枝、冯雪峰、丁玲、胡也频、姚蓬子、沈从文,都是这一段时期中先后来到上海 。”
知识分子群体的南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多半陆续北返 。众多高校精英的支撑、文艺知识界的强大存在,北京依然是个不可撼动的文化之城 。但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则随着一个政权的崩塌而失去了 。
1928年6月,北伐军占领北京、天津,北洋政权覆灭 。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北平、天津改为直属于国民政府的特别市(此后平、津在民国时期均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河北省省会) 。对北京而言,这无疑是个历史性的改变 。
北京开始以“沉睡中的故都”面貌出现 。北平成为“边城”,由首都一变而为边塞 。边城的寂寞,一如北平“前线诗人”林庚在诗中所表达:“海上的波水能流去恨吗/边城的荒野留下少年的笛声/河畔的小草看着花长落/年轻的事到中年才明白” 。
周作人在一篇写于1930年代中期的文章中,称自己喜爱“边塞”北平:“归根结蒂在现今说来还是北平与我最有关系,从前我曾自称京兆人,盖非无故也,不过这已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不但不是国都,而且还变了边塞,但是我们也能爱边塞,所以对于北京仍是喜欢 。”
不过,对于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上海人来说,则会是另一种感受 。正如在北京读过中学和大学的上海籍小说家徐訏在1934年所描述:“如果在资本主义社会过惯了,或者你有了正确意识、明显的立场,那对于北平的悠闲缓慢就会觉得可憎 。”
民国银行老照片
银行总部南移
当首都北京变身为“边城”北平时,金融格局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
1928年11月1日,是北京金融业彻底衰落的标志性日子 。这一天,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中国银行(下称中行)和交通银行(下称交行)总管理处由北平移到上海 。
事实上,早在北伐大军开出广东之前,京津银行家便在密切注视着政局的变化 。蒋介石的挚友、结拜兄弟张群和黄郛与北方的银行家们谙熟,与中国银行的张嘉璈、盐业银行的吴鼎昌、金城银行的周作民等,均为莫逆之交 。而这些银行在上海、广州、武汉、南昌等地的分支机构,成为就近观察前沿地带政治军事动向,以及与国民革命军相联系的据点 。
以中行为例,早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前,中行高层即断定,南北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总裁、副总裁须分驻京沪,就近处理行务 。1926年6月,中行副总裁张嘉璈移驻上海办公 。在随后的北伐军行进过程中,中行对北伐队伍多有援助 。
张家璈等身居北京的银行家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前和行进时南下,中行、交行等银行总部则在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南移 。
1928年11月1日,中行新的董事会成立,张嘉璈为总经理,中行总管理处正式由北平移至上海 。同一天,交行新的董事会成立,原交行上海分行经理胡祖同出任总经理,交行总管理处正式由北平移至上海 。

推荐阅读